“四链”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

  □嘉兴市政协教科卫体委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嘉兴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

  现状

  政策矩阵初步筑就。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金融改革、人才引育等方面的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

  科创引力显著增强。呈现创新指数稳步增长、创新载体质效提升、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创新成果加速涌现的可喜局面。

  产业基础日趋坚实。全市制造业总量稳居全省第三,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市”。产业质量同步提升,呈现新兴产业集链成群、传统产业生机焕发、未来产业雏形已现等特点。

  融合生态加快进化。科创与产业优势叠加、相互赋能的态势愈加鲜明,融合场景竞相显现。

  短板

  顶层设计有待完善。存在规划引领缺失、组织领导机制有待健全、社会氛围不浓厚等问题。

  “四链”融合深度不够。创新与产业发展耦合不紧密,创新平台与现有产业对接不畅,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科技创新协同不足。区域间协同、科创平台合作不紧密,科创平台能级不高。

  产业创新任重道远。头部科技型企业相对较少,主导产业不够突出,新兴产业处于价值链底端,规上企业研发不活跃。

  资金保障还需强化。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仍有待改善,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支持有待加强。

  人才支撑短板犹在。人才持续供给能力较弱,人才队伍质量有待提升。

  对策

  完善顶层设计,全力打造深度融合新生态。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立足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加快编制“四链”融合总体规划,精准绘制新质生产力产业图谱,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强化机制建设。建议召开“四链”深度融合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全面部署“四链”深度融合工作;高规格成立推进“四链”深度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统筹调度等机制;明确组织、发改、经信、科技、人社、金融等部门“四链”融合职责,系统化布局打造“四链”深度融合政策矩阵。三是强化价值体现。清单化、项目化、具体化设计“四链”深度融合具体场景和路演活动。以亚太路科创带建设为样本,推广构建光伏新能源、泛半导体、氢能、核医药等具体融合场景,发挥政府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加速构建一批具有高显示度高辨识度的现代产业集群。

  加强科产协同创新,有效放大科创叠加效应。一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形成研发人员主要集中在企业、研发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研发机构主要设立在企业、研发项目主要由企业牵头的生动局面,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担大任。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组建细分领域的研发联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打造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为主体,独角兽企业、科技上市企业为标杆的创新型企业梯队。二是提升科创平台能级。统筹全市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放大机制、设备和人才优势,积极争取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合力攻关制约产业链转型升级的重大技术难题,重点支持有条件的科创平台引育国家、省实验室。三是优化科创平台运行机制。鼓励地方优势企业参与科创平台投资和管理,降低对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构建科创平台个性化评价体系。四是加强区域协同创新。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充分发挥G60科创走廊协同机制作用,推进科创平台优势互补、高位借力、辐射带动、错位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智造创新强市”。一是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推动化工新材料(绿色石化)、光伏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8条优势产业链发展壮大,加快推进低空经济、健康食品、特钢材料、生物医药、氢能等细分特色产业链,针对短板弱项和瓶颈制约,及时强链补链延链,夯实产业底座。二是赋能优化产业集群。突出“链长+链主”在组织开展全产业链融合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为每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出台专项工作方案,匹配必要资源,有效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三是扩大新智造企业群体。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广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建立“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企业库,创建“专精特新”产业园,推动科技型企业扩面提质,壮大科技型企业集群。

  促进科产金融通,努力实现资金精准滴灌。一是完善资本市场。高质量建设全国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高标准创建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科创金融一体化服务基地,构建集银行贷款、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创业投资、保险和融资担保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积极引导科创企业赴香港、纳斯达克等,拓宽上市融资渠道。二是实施精准服务。完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科创企业差异化的金融需求,构建分级分类的融资供给体系。三是强化政策支持。优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受益主体筛选机制,形成覆盖企业成长和创新生命周期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完善专项资金支持、社会资金支持等机制,进一步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在解决产业发展共性技术问题方面的优势。四是试水“以投带引”新招商模式。以尊重市场规则和产业发展规律为前提,通过国资平台直接投资或组建参与各类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服务招商引资,形成产业培育合力,打造具有嘉兴特色的“产投之城”。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嵌入式配置人才当量。一是增强本土人才供给能力。大力度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水平。继续加大高等教育投入,立足嘉兴产业特点,引导在嘉高校提高专业与产业匹配度,提升毕业生留嘉率。支持在嘉高校与在嘉科研院所、产业龙头企业、新兴产业企业联合培养高层次产业人才。二是针对性引进短缺人才。聚焦重点产业,科学制定引才计划,按紧缺程度差异化设置引才待遇;优化引才政策,支持企业引进有经验、有实操技能的技术人才。三是建立“校企人才”双向交流合作机制。实施升级版“博士共享工程”,面向高校、科研院所等遴选优秀教师和研发人员到本地企业交流,面向重点企业遴选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到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等交流,扎实推动教育与产业紧密对接、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人才与发展有效匹配。四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力量。把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来抓,实施技术经纪人培养专项计划,加快高水平技术经纪人培养。

  推进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着力打造最优创新环境。一是畅通融合渠道。继续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借助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等手段,打通“四链”领域的堵点、卡点、难点,推动“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协同并进。二是坚持开放创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海外基地、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跨国(地区)企业优势,建立面向全球的创新体系,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借梯登高”补齐创新短板。三是凝聚共识。把产业创新、科创资金供给、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等反映“四链”融合程度的指标作为衡量经济、科技的重要指标。推广包容性审慎监管,建立健全创新免责机制和容错机制。大力宣传“四链”深度融合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案例和工作成果,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鼓励融合、热爱科技、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