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者有心 听者有意

  □胡建新

  有句俗语,叫做“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意思是有时随口说的话,本人并不是存心的,但听的人却认真计较、放在心里了。如此一来,无意的说者往往得罪了有心的听者。

  据考,这句俗语最早出自清代汤颐琐《黄绣球》:“这是媒婆无意中一连说下来的,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里面也说到:“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句话正触着阿珠的‘隐痛’,要想保持平静也不可能了。”由此可见,无意之言有时很能伤人感情。

  现实生活中,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事随处可遇。比如:有人说的话专注于就事论事,并非皮里阳秋、话里藏话,听者却认为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有的随口一说,只是开个玩笑,听者却对号入座、悍然当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一个无意识口误,学生听后却产生概念混淆、知识错愕;有的女孩一句出于礼貌的问候话,竟惹得男子想入非非起来……凡此种种,虽然不必过于计较和指责说者,但却足以提醒人们,说话不可太随意。防止“祸从口出”,管好自己的嘴、想好了再说,对于工作、事业和人际交往都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中也有另一种情况:说者很用心,听者却无意,根本没注意听或听不进去,说了等于白说。一位领导干部曾和部属讲起自己坐车的经历。每次他上车、下车,都要叮嘱司机“开慢点”,这差不多成了他的“口头禅”,可谓每次必说、不厌其烦。但有一次,司机还是因为开快车出了交通事故,致使他和司机两人都受了伤。事后,他问司机:我每次坐车都要叮嘱你开慢点,你到底有没有听进去?司机尴尬地笑了笑,然后直言不讳地说:没有听进去,很多时候觉得你只是随口一说,我根本没有当回事。有位教师曾多次向家长抱怨,他在课前精心准备,课堂上尽情投入,常常说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可有些学生却魂不守舍、心不在焉,根本没有集中精力听讲。还有,诸如父母对子女苦口婆心、孜孜不倦地教导、叮咛和告诫,子女却总是充耳不闻、置若罔闻之类“活剧”,更是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上演着。

  “说者有心”何以会换来“听者无意”?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从说者角度看,有的虽然“有心”,但却“无术”,说话味同嚼蜡,缺乏创造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听者没有兴趣听;有的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信口开河,说话过于随便,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使听者不屑于听;有的不顾说话效果和听者感受,老是重复不知说过多少遍的大话甚至狠话,让听者顿生反感而根本不想听。从听者角度看,有的自以为是,总觉得知晓一切道理,用不着别人对自己说教,于是尽管别人说得头头是道,他依然爱听不听;有的逆反心理很重,凡是别人教他如何做的话尤其是批评他的话,他都会条件反射似地予以排斥和拒绝;有的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常常“开小差”,无论别人说什么、有无道理,他都不会入耳入脑入心。

  韩愈云:“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说话是一门艺术,且是一门拥有无可穷尽底蕴的高超艺术。要让说者与听者相向而行,显然说者与听者都有责任,但主要责任还是在说者这边。你把话讲好了、把道理讲透了、把故事讲精彩了,自然会让人悉心聆听、铭记不忘。这样,“说者有心”必然会换来“听者有意”,一个说得精彩、一个听得认真,“说”与“听”的双向奔赴、正向赋能便可实现对立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