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劳动号子

  □刘琪瑞

  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劳作中呼喊、哼唱的谣曲,曲调或激昂澎湃、荡气回肠,或抑扬顿挫、宛转悠扬,借以抒发情怀、调节气氛、鼓舞干劲。劳动号子起源较早,远古先民很早就以劳动号子解乏消遣、提神振气,正如鲁迅先生说最早的诗歌是“杭育杭育派”,“杭育”即“吭唷”,就是劳动号子。古诗词中对劳动号子多有描述,表现出那种雄浑有力、激越粗犷的气势,昂扬向上、勇往直前的情怀。

  最早的劳动号子,当属选自《吴越春秋》的《弹歌》。《弹歌》是反映原始社会先民狩猎生活的古歌,全诗仅两行八字:“断竹,续竹;飞土,逐宍(ròu,同“肉”)。”弹(dàn)歌,是为用类似弹弓武器发射而吆唱的号子。意思为:砍伐野竹,连接野竹;打出泥弹,追捕猎物。写出了古人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哼唱时音调短促有力,节奏明快,需要古音古调加上修饰音、拖腔,更能表现出那种铿锵张扬、雄壮豪迈的气概。

  还有一首《击壤歌》,是先秦时期记录下来的号子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全诗仅有23字,反映上古尧舜时代先民那种坦荡恣意、优哉游哉的生活方式。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边敲击土地打拍子,边跌宕起伏哼唱:太阳升起了,我开始劳作;太阳落山了,我回家歇息。打一口井,就可以饮用;种二亩田,就能吃全年。这样悠闲自在的日子哟,帝王的权力再大,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有很多表现劳动号子的诗,如采桑歌(《魏风·十亩之间》)、摘菜歌(《周南·芣苢》)、收割谣(《周颂·良耜》)、丰收歌(《周颂·丰年》)、牧羊曲(《小雅·无羊》)。最典型的是《国风·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是伐木工人伴随着有节奏的伐木声,坦荡不羁、痛快淋漓吆喝出的劳动号子,既是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赞美,又是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嘲讽。

  古代诗人也常在诗歌中描述劳动者喊号子的情景,颂扬劳动之美。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组诗《秋浦歌》,其中第十四首难得一见咏赞了冶炼工人:“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火红的炉火映照着冶铁工人黧黑的脸膛,火星像淡紫色的烟尘在皎皎月夜里飘舞,工人们唱着抑扬顿挫的打铁号子,歌声嘹亮响彻在寒冷的夜空,劳动的场景多么优美啊!

  北宋诗人王禹偁写了五首民歌风格的诗《畲田词》,其一为:“大家齐力斫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这样浅白直露、清新明快的诗作,不仅文人雅士可以传唱,粗俗卑微的劳动者亦适宜劳作时随口吟哦。所以其五写道:“畲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从此商於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从此农人们常于耕作之中边干边唱,借以加油鼓劲、遣乏解闷。

  南宋诗人范成大作有60首《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乡村四季不同景色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其中一首描述的是收打稻谷的场景:“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这繁忙热闹的劳动场景里,有农人的欢笑声,有此起彼伏的号子歌,还有上下翻飞的连枷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丰收的喜悦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