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安静”成为一种时尚
■瞻之
安静,单从字面来看,算是一个中性词,不好不坏;但要是放到生活场景中,也是有好有坏。比如说“坏”——刚才还挺热闹的,一下子安静下来,多半是感觉不好了;比如说“好”——刚才是太吵了点,这会安静下来,感觉就好多了。
所以,安静是基于热闹而言的。大凡遇上好事,是需要热闹一番的。比如春节,传统是要放鞭炮烟火什么的,几家人相互走动,聚在一起,热热闹闹;比如参军,一身军装,全家光荣,照例是要敲锣打鼓,风风光光送去军营;再比如结婚,肯定是要喜办筵席,宾客满堂,挨个敬酒。这些都是对的。因为各有烘托气氛、宣传引导和以示相贺的意思,确实不可或缺。
当然,这里要说的安静,又是另外一个意思了。
都说职场如战场。体制外办企业不容易,体制内当差的也挺累,各行各业嫌这嫌那的,内卷得也挺甚,所以什么都讲究一个“快”字,比如快递、快手、快卖,快落实、快人一拍、快马加鞭。“快”了固然有快的好处,至少是“快”在别人前面了。但快起来之后感觉静不下来,不光是手脚慢不下来,脑子也快起来、浮起来了,少了一些耐心等待的心思。实在也是难怪,因为快了之后,两个事物相融的时间和空间就小了,这中间要装进去的东西也随之减少了。久而久之,整个人就不安静了。
不安静的人生,容易不着实、不踏实、不充实,进而产生不自信、不专业、不快乐。
因为不安静,就会容易害怕静处。比如说回家吃饭,其实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但职场中,免不了要有些应酬。做生意的,说三天两头不见客户来,钱用不出去,心里就发慌,害怕下个月的订单要泡汤。所以,三天两头想着,差不多是时候了,要不找上门去,或者是邀上门来,该安排和谁谁谁聚一个了,美其名曰“找米吃”。一旦静下来了,就感觉整个世界冷下来了,自己好像离团失群了似的。
因为不安静,就自然会荒废静学。读书看报,是不能让人代的,也代不了,且多看多得、少看少得。所以,这是一个花时间的活儿。但因为“静”不下来,大部分“动”的时间里很难留下“学”的间隙。天天抱怨太忙,却时时寻找热闹;每每定下计划,又次次一拖再拖。宁可抖音刷到凌晨,不愿挑灯学上五分。如此这般,日日如此,便“顺其自然”了。
因为不安静,就经常会难以静思。常思,才能常新常清,才能清醒冷静。现在两个现象时有显现:一个是天天忙得陀螺转,脑子转累了,懒得思考了;再一个是做的东西太多了,挨个走下来,思绪乱了,理不顺了,思考不清了。所以,常常做到哪里算哪里,不知道做了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殊不知,“思”不深则道不明,“考”不实则路难行。
因为不安静,就必然会缺少静悟。为何要悟,这应该是人开窍的标志吧。因为好多的理念、观点,格局、心胸,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都不是简单学习所得,而是在学思践悟中,得到某种发自内心的主观能动,进而产生心理暗示和心灵寄托。但日常生活中,要做到静悟确实是难,因为没有安静下来,缺少了静学、静思、静处,也就没有了这种天然的“悟”景。
这样看来,安静,如此美妙,又何等重要。那么,我们是不是在“热闹”的边上腾个道,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时不时把安静请进来,与热闹和谐相处。就像一曲动人的乐章,有高音也有低音,有急促也有舒缓,目的是让更多的“无声”胜“有声”。
这样想来,真正的安静,是内心的笃定,是灵魂的坚定。其外在表现是不是应该这样: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常回家吃饭,享受必要的天伦之乐,常锻炼身体,使健康的躯体附上高贵的灵魂;少一些情绪化的埋怨,多一些理性思考,静思自己的过,常念别人的好;少一些快易达的想法,脚踏实地干,安安心心做,让成功“水到渠成”;少一些小自我的追求,正身的同时为大众,勿挟藏私心,不谋求私利,格局大一点,心胸开阔、格调高雅……
噢,安静正好!静,有力量、有容量、有雅量。既如此,何不让安静成为一种习惯。如果能使这种习惯发扬光大,说不定还可以成为一种时尚。对,安静是应该成为一种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