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浙产好药”品牌

  □民进省委会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古人说“用药如用兵”,充分说明了中医药材的重要性。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材传承创新发展,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下一步要实施“浙产好药”振兴工程,着力打造“浙产好药”产业品牌。

  现状

  种业水平不强。目前主要是山区库区零星发展,以个体、分散种植为主,重开发、轻保护,在栽培品种、发展区域、技术模式等方面,没有成体系的规划。对中药材植物新品种保护相对薄弱,尚未形成全省规范的标准化体系,阻碍了道地中药材的品质和产值提升。商业化育种正处于萌芽阶段,新品种选育、生产、繁育、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中药材种子种苗商品化率低。现有的繁育基地,规模和涵盖的中药材种类较少,还不能满足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中药材种业主体缺乏,经营企业数量不足,基本处于“企业自繁自用、农户自产自销”的状况。

  产业化程度不高。中药材的精深加工与提炼,是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效益的有效手段,目前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少,加工技术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以“衢六味”“丽九味”为代表的道地药材多处于低端生产与加工阶段,缺少深度开发,品牌效应尚未形成,优质道地药材的优势没有很好地发挥。

  产业链构建不长。一是生产与市场衔接度不足。在生产环节方面,表现为多而散、小而全,管理粗放、效益不高,发展的重点不突出,不利于品牌建设。由于缺乏市场监测系统,生产与市场信息不对称,陷入“一涨就种,一种就多,一多就跌”的怪圈。二是中药材产业跨界融合度低。中药材种植与康养、文化旅游产业具有一定的粘连度,将中医药文化转化为文明素养和健康素养的举措不够,跨界融合缺少有效载体和方式。例如,文旅部门评定的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示范基地有106个,但业态相对较为单一,没有成为中药材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

  人才储备不足。中药材种植生产领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仍然较为缺乏。以衢州为例,虽然市农林院中药材研究所成立后,有了专业的科技研发队伍,但正式在编人员很少,难以与产业的需求匹配。市、县两级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技术研究推广机构,专业从事中药材生产技术研究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很难对种植过程全流程指导。各地对生物医药类高层次人才的争夺非常激烈,人才引进难度大。

  建议

  推动优质品种繁育。扶持建立标准化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积极对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做好中药种质资源建设,打造以新老“浙八味”“衢六味”“磐五味”“淳六味”等为重点的地产中药材优质标准化种质资源圃(种质资源展示中心)、育种研发中心。培育壮大一批“育、繁、推”一体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增强综合服务能力。针对目前种源规范标准缺失的现状,我省要加快制定一批重要道地中药材种源标准。

  形成串珠成链式布局。在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一张图的前提下,根据中药加工企业具有地方传承、培育周期长的特点,注重分类实施产业提升政策,实行“一地一策,一地一特”的差异化发展。同时,注意推进中药材产业跨界融合,延伸中药材种植产业链,打造一批农村中药产业发展集聚区、重点县和乡镇,结合康养、文旅等产业,以中药材种植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突出地方的品牌特色。推动形成“浙产好药”品牌体系,推动各地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加强对浙产道地中药材原产地域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注册商标的申报保护工作。加强品牌宣传和品牌利用,尽快促进中药材产业从被动营销向经营品牌转变。

  强化人才的智力支撑。构建省市县三级贯通的技术服务团队工作机制。开展“农三师”等职能人才培育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开发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依靠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创新能力,突破育种、无公害生产、病虫害防治、产品深加工等技术。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力量聚焦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项目合作联合攻关助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