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群众健康“第一道防线”

  □杭州西湖区政协文教委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等职能于一体的服务机构,是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杭州市西湖区致力于打造科教文创高地、活力品质城区,要进一步夯实基层卫生服务基础,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现状

  近年来,西湖区聚焦卫生健康发展新形势,全力打造健康浙江“西湖模式”,共有省市级医疗机构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66家、公共卫生服务机构3家、民营医疗机构400余家。以中医、口腔、养老服务、妇幼保健、健康预防为特色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实现城乡一体化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全覆盖,先后获得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浙江省卫生强区、健康浙江建设三年先进区县等十余项省级及以上荣誉。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坚持基层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公平性和可及性,优化基层卫生服务资源供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率63.64%,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建设规范化率90.91%。不断升级医疗设备,近三年投入3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设备更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T、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人才结构逐步健全。目前,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414人,其中高级职称272人,硕士及以上学历101人、省市级人才18人。

  健康管理有效落实。立足居民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落实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签约稳步扩面,签约服务32万多人,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85%,建立家庭病床近700张。医防融合有序推进,完成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两慢病一体化门诊建设,实现诊间医防融合一站式管理。服务聚焦“一老一小”,累计为6万多位老人提供服务。在双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省首批智慧化接种门诊,建成“医、防、护”三位一体儿童健康管理中心3家,创建杭州市首批儿童友好医院1家。

  诊疗服务持续优化。聚焦居民群众就医需求,多措并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服务能力。通过与省市三甲医院合作,大力引进名医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坐诊,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能力。依托医联体“双循环”合作优势,打造基层特色专科门诊11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全专联合门诊20余个,一批特色专科得到群众广泛认可。建成4家中医名医工作室,实现中医综合服务区和中医馆全覆盖,较好发挥了中医药在慢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

  短板

  基础设施仍有短板。对标《浙江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面积未能达到规定要求,一些标配医疗设备尚有缺项,如有创呼吸机、可视喉镜等。同时,基层医卫信息系统集成融合不够,各子业务系统信息较为分散,在复杂场景下对接效率较低。

  人才队伍后劲不足。根据全区人口数量规模测算,全科医生数量应达559人,但目前仅有415人,存在缺口。在编人员队伍结构老化,编外人员队伍稳定性较差。自2012年至今,全区常住人口已从83万增至116.7万,随着基层卫生服务人口数量增加,加之近年来更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启用,医务人员力量将愈发紧缺。

  内部管理有待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不够科学,未起到较好的统筹激励作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与基本医疗服务未能有效融合、互相渗透,服务精准度不够。

  对策

  提升硬件建设水平。一是加快补齐用房短板。对西溪等4个未达省定建设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新建、改扩建、置换等办法,盘活属地镇街、国企单位闲置用地或用房,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中心业务用房条件。二是配齐配强设施设备。对照上级文件要求,及时梳理全区各中心缺项设备清单,及时按标准配齐各类基本医疗设备,同时要按照特色门诊建设需要配强特殊医疗设备。三是迭代升级信息系统。加强顶层设计,聚焦管理端系统集成、业务端多元应用和用户端便捷需求,加快开发新场景新功能,积极推进医疗资源信息互联互通,实现智慧“管理+服务”一体化,切实提升数字智治能力,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加大资金保障力度。一是科学核定人员经费。区财政局应会同区卫健局、区人社局对人员基础经费划拨标准进行专题调研,尽快提高编内编外人员基础经费标准,确保人员待遇与卫健事业发展相匹配。二是足额落实专项补助。对上级文件已明确规定的基本医疗补助,应尽快落实到位;对新设病床及新建机构,应及时出台补助政策并落实。三是多元整合部门资源。区卫健局应主动加强与区民政局、区残联、慈善总会等的沟通联系,加强协同合作,尤其是对安宁疗护、慢病管理、康复治疗等卫生服务项目,要统筹用好多方资金,进一步提升特殊人群服务保障能力。

  优化人才梯队建设。一是逐年补齐空编短板。逐年增加在编专技人员招聘数量,降低空编率,力争用编率3年内达到全省中游水平;公开招聘向全科医生、影像放射科、儿科、妇科等紧缺岗位倾斜。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探索实施“青年医生导师制”、加大中心轮岗交流力度、定期选派优秀后备干部到上级业务部门挂职锻炼等措施,提升青年人才综合能力;以“能上能下、竞争上岗”为原则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大力提拔年轻骨干,不断优化中层管理结构。三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坚持以“优绩优酬、多劳多得”为原则,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把工作能力、业绩贡献、群众满意率等指标作为分配收入、评优评先或晋升职级的重要依据,更好发挥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

  打造中心特色品牌。一是加强统筹布局。围绕“一中心一特色”目标,统筹制定“一中心一特色”发展规划,对各中心进行系统性、全方位的把脉问诊,进一步明确各中心发展定位;深化与区内专业院校和省、市医疗机构的合作联系,使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基层。二是主动创新求变。各中心应主动将自身优势与群众需求紧密结合,拓展服务项目、延长服务半径,如建设更多安宁疗护、儿童康复等优质特色专科,打造品牌特色、树立信誉口碑,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水平和知名度。

  深化“医防融合”工作。加快构建涵盖健康教育、疾病筛查、早期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各个环节的闭环式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理念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一是完善慢病管理。建立慢病健康全链条服务管理体系,通过首诊测血压制度化、重点慢性病筛查普及化等措施,加大重点慢性病早发现力度;借助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慢病患者状态动态监测,定期开展健康随访,为重点人群免费发放药物,做到精准帮扶。二是拓展中医药服务。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深化中西医结合,推动各中心积极发展中医健康教育、中医养生保健、疾病康复等服务,提高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努力形成具有西湖中医药特色的公共卫生服务标志性成果。三是推动有效签约。推广数字家医平台运用,促进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式服务关系,借鉴宁波鄞州等地做法,推出针对老人、儿童、妇女等不同群体的个性化签约有偿服务包,满足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特殊人群的健康需求,提高签约服务质量、增强群众获得感,使家庭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