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亚运红利惠长远

  □民建杭州市委会

  杭州亚运会是杭州不断完善治理水平、提高举办国际赛事能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次大考,推动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了“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目标。亚运遗产是涵盖亚运会申办、筹办、举办以及赛后全过程全链条的战略规划,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建议:

  高度重视亚运遗产档案的归集

  设置亚运遗产归集专班。由亚组委负责人任专班负责人,搭建完善涉及从亚运会申办、筹办、举办到赛后全过程的省市区三级职能部门如档案、建设、宣传、文旅、组织、体育等参与的亚运遗产档案归集的组织架构和协同机制,细分任务,定岗定人定责;健全亚运遗产档案及时整理、提炼、归档的动态跟踪工作制度。加强对亚运遗产档案收集员的专业培训,确保亚运遗产档案质量。

  细化档案归集的颗粒度。提高对具备可拓展性、示范性、应用性等归集价值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亚运遗产的认识,从而细化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等领域的亚运遗产内容和类别;由省市区三级档案部门协同联动提出档案归集的具体要求,明确档案归集的多载体形式和档案馆藏的地点,制作亚运遗产归集内容手册,为亚运遗产的展示、利用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注重全面整合全民参与。档案收集既要重视赛事侧,也要重视城市侧。相关部门要及时发布收集归档范围、项目、制度、流程等,确保内容完整性和标准统一性。加大对非官方档案的收集力度,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社交媒体信息、日记、照片、文艺作品、学术成果和实物档案等,增强民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注重亚运遗产价值的创造和传承

  成立亚运遗产传承和保护专家委员会,对亚运成果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发布《杭州亚运会遗产报告和案例报告集》,全面立体宣传展示杭州亚运会惠及百姓生活和城市发展的筹办成果和亮点遗产。

  以体育为媒推进国际互联互通。充分利用现有的亚运场馆和体育设施,以及亚运会引育的专业管理人才,积极争取承办亚洲和世界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和会议,传递“心心相融,@未来”精神,通过引进来讲好杭州故事和中国故事;进一步优化提升体育产业,制定体育国际品牌战略,强化体育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积极探索走出去的途径。以亚运会为契机,积极参与国际体育赛事、学术文化研讨,发出杭州好声音,促进国际交流。

  以亚运志愿者的引育用留推动全民志愿服务的发展。杭州亚运会吸引培育了一批高学历的年轻志愿者。据统计,劳动派遣的社会专业人士约为380名,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66%,海外留学背景人员占37%,平均年龄为31.5岁。经过亚运会的历练,这支年轻队伍已经成长为具有丰富国际赛事、体育场馆管理和服务经验的高端人才,是亚运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部门要筹划制定吸引相关人才留杭政策,多措并举留人,成立具有国际水准的场馆运营和赛事管理服务的国有公司,吸纳亚运专业人才。

  可将国际赛事资源转化为杭州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再经过融合和特色创新,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志愿服务事业。以志愿汇为主平台,吸纳亚运志愿者注册,积极开发新的志愿服务产品,延续亚运志愿者服务的热情,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让亚运志愿者服务推动全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通过杭州亚运会对志愿服务的宣传,让志愿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市民亲身参与亚运会组织,和杭州亚运会产生直接联系,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认同感,提升全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自觉。

  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一是以赛促旅。充分利用场馆举办承办国内外重大赛事,吸引体育爱好者来杭旅游观赛。二是以馆促游。亚运场馆对市民开放,提高市民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充分利用亚运博物馆的文物收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和服务大众的功能性定位,利用VR、AR、智能机器人、人机互动等高科技手段,对体育项目进行沉浸式体验,提升群众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三是政企协作。以整合为手段、以品牌为支撑、以亚运旅游资源线路为吸引,围绕亚运会遗产创新开发更具体验性、更加多样化的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加速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和文创产业集聚高地。同时致力于打造更加大众化、多元化、体验化的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亲子、研学、老年、浪漫等多主题多场景的旅游产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