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亚运东风,推动象山海洋运动“踏浪前行”
![]() |
□象山县政协中共、共青团界别组
象山是杭州亚运会帆船与沙滩排球比赛承办地。海洋是象山最亮的特色资源,运动是青年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加快海洋运动发展,不仅符合象山依海而生、向海图强的海洋气质,也是打响“青年与海”品牌,吸引更多青年才俊奔赴山海、共创未来的重要抓手。随着杭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海洋运动迎来发展机遇期。
现状
近年来,象山全面实施“海洋强县、美丽富民,都市融入、变革驱动”战略,抢抓亚运契机,积极推进海洋运动及相关业态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形成从“小众圈层”走向“大众围观”的海洋运动参与氛围。依托优质的海洋资源,乘亚运东风,海洋运动项目蔚然兴起,帆船帆板、沙排、海钓、摩托艇等海洋运动项目越来越受市民青睐。2022年“青年与海”海潮运动会成功举办,青年所向往的动感与时尚的氛围逐渐形成。
形成从“单一分散”走向“多元共融”的海洋运动空间架构。以亚帆中心为中枢,“时尚东海岸、潮隐西海岸、风情石浦港、斑斓西沪港”4条标志性海岸带为动脉的海洋运动美学空间基本形成,百里银滩的运动风尚正成为更多都市青年人的日常选择。
形成从“浅水戏嬉”走向“深蓝探索”的海洋运动发展格局。“海洋运动+”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正展现出象山“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的巨大发展潜力,宁波兰湾游艇俱乐部、天海风帆船俱乐部、大目湾房车俱乐部、铁锚潜水俱乐部、象尚路亚俱乐部等5家俱乐部成功落户大目湾,逐步形成以休闲、体育、旅游、康养等多业态共同发展的格局。
不足
影响力不足。2022年象山成功举办“青年与海”海潮运动会和其他海洋运动赛事,开展竞技类、休闲类、培训类、社交类四个类别共19个活动。但从项目规模上来看,大型、有影响力的海洋运动赛事不多,缺乏吸睛、引流的国际国内顶尖赛事。从项目类型上来看,以最美海岸线马拉松等岸线活动、篮排球赛等海滨活动为主,帆船帆板等更高层次的活动没有深入开展。从项目受众上来看,海洋赛事和海洋活动往往局限于比较小的内部圈层,未形成“破圈效应”,全民海洋运动风潮有待激发。
人才盘不大。一是赛事顶尖选手培育有待加强。象山涌现出了陆晨、周志博等帆船帆板优秀运动员,展现了象山籍运动员的风采,但是距离打造中国第二个“帆船之都”城市品牌的目标还有差距。二是海洋运动专业人才队伍有待扩充。帆板、桨板、赛艇等项目具有挑战性强、专业性强等特点,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参与、训练。象山虽有天海风、大目湾帆船俱乐部等多个海洋运动俱乐部入驻,但海上运动专业人才的储备远远不足。三是海洋运动人才基础盘有待提升。象山具备一定的海洋运动基础,但海洋运动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群众对涉海体育运动了解不多、参与热情不高,特别是青少年作为后备力量的运动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青年感不强。海洋味、年轻态应是象山青年生活最鲜明的特征,目前象山在青年海洋生活场景营造上仍需加强。从需求侧角度出发,对青年需求捕捉不够精准,活动整体参与度不理想。青年运动氛围不够浓厚,如沙滩篮排球、沙滩滑板等青年热衷的大众体育海滨运动基础设施数量不足。从供给侧角度看,供给市场化程度不高,以政府主导为主,可持续性不足,更多社会团体、行业人才、商业项目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活动设计不够多维,有一定性别倾向性,无法覆盖不同青年社交、休闲、亲子互动等多维度需求。
延伸性不够。“海洋运动+产业”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尚未成型,以海洋运动为核心的产业链条还未明晰。一是“海洋运动+制造业”创新性不强,海洋运动设施设备制造企业数量不多,现有企业对产品研发投入较少,导致自主创新不足,企业发展受阻。二是“海洋运动+服装业”转型升级不快,针织产业作为象山的重要产业之一,在结合象山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抢抓亚运热点上,未能及时跟上转型升级步伐。三是“海洋运动+旅游业”融合度不高,象山作为旅游强县,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影视旅游、海洋旅游、乡村旅游等方面走在前列,但海洋运动旅游品类不多,未能和现有旅游产品有机融合。
对策
以赛事体系建设为主抓手,打造万象山海的动感之都。一是引进顶级赛事,突出专业性。以亚运为契机,扩大与国际国内海洋运动项目组织合作,探索建立重大赛事活动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引进各类国际国内赛事活动,如国际帆船赛等,进一步提升象山顶级赛事办赛水平,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赛事品牌形象,吸引全球更多的青年和体育爱好者关注象山、了解象山、走进象山。二是孵化本土IP,突出品牌性。研究出台大型赛事活动奖补政策,鼓励象山本地协会举办融合区域特色、地方文化的高质量赛事活动。实施赛事活动与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资源深度融合发展路径,以六千年塔山文化(象山新石器时期10处遗址沿海岸线分布,全部面海背山)、五千年渔文化丰富赛事内涵,努力打造具有象山特色的海洋赛事IP。三是发展全民健身,突出群众性。积极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倡导全民每天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掌握一项海洋运动健身方法。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支持组建各类运动健身社团,推动海洋运动成为象山青年业余生活首选。
以体教融合发展为蓄力键,打造体育人才的有为之城。一是加强海洋运动人才培育。完善梯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畅通省市专业运动队选拔渠道,强化青少年体育人才储备,推动象山专业运动员稳定向上输送。妥善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运动员投身体育竞赛事业的积极性。健全校园优秀体育特长生培育机制,持续推动重点高中招生政策倾斜,探索实施体育特长生文化课专项辅导,保障体育特长生德智体均衡发展。二是扩容海洋运动人才智库。坚持借梯登高、借鸡生蛋理念,依托亚运赛事集聚效应和浙江省海洋运动中心平台,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单项体育协会和省市相关部门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级优秀教练员资源,帮助培育象山的体育人才。组织开展“半岛英才”项目,大力引进海洋运动竞技型、技术型、管理型等高层次专业人才,构建新时代海洋运动人才队伍。三是夯实海洋运动青少年基础。持续推动海洋运动进校园活动,将帆船帆板、沙滩排球等亚运项目作为宣传核心点,逐步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海洋运动进校园机制。加强海洋运动校园文化营造,通过开展知识讲座、打造社团活动、组建专业队伍等形式,普及海洋运动知识,提升青少年海洋运动水平。大力开展亚运场馆研学活动,把“体育课堂搬到海边”,让青少年沉浸式感受帆船帆板等海洋运动的魅力,拓宽学生对海洋运动的认识,实现青少年对象山海洋运动文化的认同。
以潮玩生活需求为辐射圈,打造诗意风尚的居心之地。一是重视体验感,打造让青年脚下有海的活动。打造一批海洋运动专业化的帆船、游艇等体验营地,项目类型能够在简单理解、快速指导后轻松上手,为更多青年体验海洋运动提供便捷渠道。持续组织海洋运动进校园、进村社、进企事业单位的宣传推广活动,设计更加丰富的参与形式,既要有知识科普,又要有实操体验。二是避免同质化,打造让青年眼里有光的活动。满足青年个性化需求,围绕“海洋运动+”和“+海洋运动”两个维度,创新推出主题新颖、思想前卫、形式多样的活动类型,精准贴合青年人对于浪漫性、文艺范、想象力和松弛感的追求。满足青年人的打卡需求,聚焦某一项单一品类活动,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做精做大做强,打造青年人向往且是象山独有或者象山最好的海洋运动项目。三是强调社交性,打造让青年心中有爱的活动。活动、项目布局需要符合青年人的消费特征,要以亲子活动、单位团建、朋友小聚为切入口,结合象山乡村旅游优势,整合开展小规模、高效益的活动,增强海洋运动的吸引力、竞争力。尽快谋划亚运场馆赛后利用工作,发挥“亚帆中心”等场馆在后亚运时代的长久价值,积极引入会展、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新消费场景,升级打造成为青年社交活动的主阵地。
以产业融合建设为新蓝海,打造创新创业的梦想之境。一是推动“海洋运动+制造业”。瞄准国内外先进的帆船游艇、游泳装备等体育用品装备生产制造企业,完善优惠政策,吸引相关企业和人才落户象山。加快原有企业提档升级,鼓励在海洋体育用品装备制造上加大科研投入,扩大海洋运动“象山品牌”的市场份额。支持体育类企业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体育用品知名品牌,牵头和参与制定国家、省、市行业标准。二是推动“海洋运动+服装业”。鼓励服装企业打造品牌,加快针织产业由“贴牌加工”向“自主品牌生产”转变,促进象山针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爵溪作为中国针织名城的品牌影响力,培育集研发、生产、仓储、销售等于一体的运动时尚服装产业链,打造以运动时尚针织产业为核心的宁波针织产业转型示范地。加大运动服装产业的招商力度,积极引进体育运动品牌企业,拓展象山经济产业新领域。三是推动“海洋运动+旅游业”。坚持发展“二杆”旅游经济,健全海钓(钓竿)旅游全产业链,完善帆船(桅杆)旅游运动设施建设,推动“两杆”旅游市场化运作,促进“两杆”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利用象山海洋、影视、新农村等旅游资源,培育招引一批全国乃至国际性品牌体旅融合项目,合理布局帆船、潜水、海钓、滨海骑行、摩托艇等海洋旅游新业态,加快打造长三角海洋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