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能力,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 |
□杭州市萧山区政协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是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的必由之路。杭州相继实施了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和工业互联网专项行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百千万”工程,并于2021年启动市级“未来工厂”体系建设,全市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杭州制造业企业量多面广、数字化应用场景复杂、企业数字化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面临着需求侧动力不足、供给侧能力不足、数字化转型生态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和水平,走出一条制造业由传统要素驱动转向数据要素创新驱动的蝶变之路,对推动杭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赢得数字经济时代区域竞争主动权十分重要。
主要问题
企业数字化转型思维欠缺。相当部分企业的管理者难以从工业时代的硬件思维转变成数字时代的新思维,将数字化转型等同于业务信息化,对业务转型、数据赋能以及流程再造的本质缺乏系统性思维,难以提出可实施、快见效的数字化转型切入点。同时,企业战略层面对数字化转型缺乏顶层设计,对数字化转型路径缺乏思考和谋划。
数字化转型要素保障不足。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制造企业普遍缺乏具有业务背景的数字化人才或具有数字化背景的业务技术人员,导致数字化与业务的割裂,削弱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同时,数字化转型需要投入较大规模资金,但绝大多数企业投入不足,认为投入产出低且面临风险较大。
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偏低。低设备投入、低工序数控、低数字协同特征明显,企业数字化生产设备、工艺、已联网生产设备占比小,绝大多数企业外部数字化协同依靠邮件、微信等传统方式。同时,云计算、5G、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技术应用程度不高,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亟需进一步深化。
数据要素开发利用率低。大多数制造企业对数据的利用赋能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已经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制造企业多数处于数据采集阶段,数据分析和数据开发应用的企业占比较低。产业链各环节数据采集存在困难,已建系统数据标准的不统一、自建数据资源对共享赋能的未知,均制约了数据要素的开发,阻碍数字化制造落地。
意见建议
针对当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和加快推进的必要性,政府主管部门除了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之外,还要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企业主、服务商、从业者的数字化转型能力。
做好顶层设计,提升政府的数字治理能力。一是编制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战略及相关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协调机制,破除部门多头管理的体制障碍,实现政策资源有效整合。二是编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分行业领域提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基本方法、路径及应用场景。三是设立制造业数字化专项基金或专项资金,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相关创新成果纳入政府采购目录,优化相关税收减免和扶持政策,引导更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
发挥企业特色优势,提升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能力。一是鼓励“链主”企业将数字化转型先行先试的成果通过工业互联网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通过数字化体系的系统搭建提升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能力,优化调动链条内中小企业的产能,构建数字化支撑的“强链补链”机制。二是针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字化转型质量相对较高的特点,选取不同行业数字化转型成功企业作为典型案例,总结其成功思路、举措、经验方法,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和提高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意识。
培养复合数字人才,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一是实施企业家数字化培训行动,针对性开展决策层、管理层培训,启发其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培养企业家数字化转型“一把手工程”理念。二是加强数字化职业教育培训,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制造企业成立数字化转型培训学院,开展制造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数字化转型技能培训,扩大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职业人才培养规模。三是推广“共享工程师/共享CIO”模式,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人才引育成本,让企业在改造初期用得起、用得好专业的数字化转型人才。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服务商服务能力。一是建立市区联合指导机制,围绕全省“三个全覆盖”推进目标,研究制定一批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大、针对性强的数字产业化政策,支持优质数字化服务商持续向杭州集聚。二是以“能力中心”为主要载体,面向全市遴选一批标杆产业数字化项目进行成果展示,集聚一批杭州市优秀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商,共同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制造业数字化展示窗口,以窗口示范升级带动区域数字化服务商产业聚集壮大。三是不定期组织全市有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企业赴“能力中心”开展参观学习、供需对接、专题培训等活动。鼓励各县(市、区)联合“能力中心”开展数字赋能场景巡回展示,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能力中心”分支机构,打通全市数字化改造的“毛细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