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人性

  □张达明

  刘心武于1977年11月发表了短篇小说《班主任》,1978年春天发表了短篇小说《爱情的位置》和《醒来吧,弟弟》。在当时那个年代,单凭杂志对作品的推广显得有点势单力薄,电台文艺部的朗读或改编成广播剧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而其时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的谷文娟女士,以非凡的胆识和勇气,冒着巨大的风险连续编录了《班主任》和《醒来吧,弟弟》,使刘心武的名字以及作品迅速传遍了全国各个角落,也使他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成为炙手可热的著名作家。

  一时间,许多作家都想与谷文娟攀上关系,见到她也都是笑面如花。当时,曾有人私下问刘心武:“究竟怎么着才能让谷文娟看上(作品加以改编播出)呢?”刘心武只是笑而不答,脑海不由涌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古话,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就将谷文娟视为自己的恩人,并在一次偶遇谷文娟时,他发自内心地说道:“当年你对我是有恩的。”谷文娟也没谦词,仍是一脸灿烂的笑。刘心武说:“看得出她在为我高兴。她的这份高兴,实在是再次施我以恩德。”于是,他又想起了那句古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1988年的一天,刘心武忽然接到谷文娟从美国寄来的信件,说自己随在驻美机构工作的爱人暂住美国,希望他能给她按期寄《人民文学》杂志。当时,刘心武已是《人民文学》主编,对于谷文娟的这个请求,刘心武与管财务的副主编商量后,认为如果答应了谷文娟,也应该给另外的许多海外人士寄赠,在拉出名单后,觉得那么多的人,给每个人都按期寄杂志邮费太贵,而单位经费又有限,于是就悻悻然作罢。

  此事一直压在刘心武的心头很多年,也让他对谷文娟心存愧意,他在《谷文娟:何处在泉涌?》一文中回忆道:“1983年以后,新电影渐渐多了起来,而且大多是由新小说改编的,电视机开始普及,电视剧也开始活跃,许多电视剧也都取材于小说,广播剧在这种情况下就渐渐不那么稀罕了。于是文学界对谷文娟的粘糊,似乎也就逐步地变成了疏离。到1985年以后,许多新锐作家已经不清楚谷文娟是何许人也。我自己也顾不上和谷文娟保持联系,她究竟还在改编录制些什么广播剧,不清楚也不想去收听了。”

  “现在扪心自问,怎么就不能由我个人自费给她按期邮寄呢?不承认是舍不得钱,那么,承认不承认是舍不得时间和精力?更应该承认的,是心里面已经不那么看重她,过了河了,她也不是桥了,自己日理万机,国内海外,要应付的人际丝缕纷乱,对她仅存一份淡淡的忆念,似乎也就仁至义尽了……回顾几十年的写作历程,予我有滴水以至更多恩沐的人事真是不少。我真涌泉相报了吗?细想起来,真要履践以涌泉去报滴水之恩,恐怕也实在很难。滴水算起来总不会很少,自己又哪有那么多泉眼可供喷涌呢?环顾人世,熙熙攘攘,营营苟苟,恩将仇报的事情不少,何处在涌泉报恩?那样的风景实不多见……偶然相遇比着意联系,似乎更有淡如水的君子意趣。也许不必涌泉,心存一份善意祝福,而终于相忘于江湖,更是真实的人生,也更符合真实的人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