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笔洗香悠远

清代霁蓝釉艾叶形笔洗

  □周小丽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过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主要目的就是杀菌防病、驱瘴辟邪。“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从《诗经》《楚辞》的年代走过来,中国人对“艾”是有情意的,艾呀爱呀,表达的都是心里最深的情感,朴素又生动。

  这是一件清代嘉庆时期的霁蓝釉艾叶形笔洗,长15厘米,洗口内敛,洗内随边沿的起伏划出叶脉纹,妙颖生动,形象逼真,看上去就像一片迎风舒展的艾叶,筋脉清晰可见,彰显一派盎然生机,微风飘过送来了缕缕馨香,令人心醉。笔洗设计精妙入微,内外施霁蓝釉,釉色深沉匀净,极为雅致,足可看出艺匠对于文房小品之匠心。笔洗上还有“水向石边流出冷”七字行书,源自宋朝高僧释师观的《颂古三十三首》:“未审魂灵往寻方,无栖泊处露堂堂。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用巧妙的比喻,阐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果自在其中,颇有禅意。这件笔洗实用性与观赏陈设性并重,供置于书斋的案几之上,与砚池笔山相伴,充满诗情画意,做到了造型、装饰和釉水的完美结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案头雅玩。

  霁蓝釉也称霁青,又称积蓝釉、祭蓝釉。清末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中说:“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刘子芬的《竹园陶说》中云:“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霁蓝釉与霁红釉一样,属高温失透釉,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生坯上挂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成色稳定。

  艾草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据了解,早在晋代人们已经开始把艾蒿(即艾草)挂在门上了。到了南北朝时代,挂艾蒿发展为挂艾人。南朝学者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初五“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以攘毒气”。《孟子》一书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述。《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故又被称为“医草”。将文房笔洗做成艾叶的形状,既是遵循古训,寄寓百毒不侵、万事如意;更有笔洗上诗句所描述的,在清静的书房里陈设此物,可以排除一切杂念,摒除浮躁心态,保持心灵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