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楼望月起边愁
陈大新
□陈大新
先来赏读一首唐诗,题为《南楼望月》,诗云:“夜月家家望,亭亭爱此楼。纤云溪上断,疏柳影中秋。渐映千峰出,遥分万派流。关山谁复见,应独起边愁。”在高耸的楼台上,俯视万家灯火,诗人想象着今夜此时,也许家家都有望月人。当空一轮朗月,连绵的山峰在月光下渐渐露出一些模模糊糊的轮廓,影影绰绰的,分流的众水在月光下也若隐若现。多静谧的月夜,可是分离的人们却是倍增思念,尤其是由于边患而去戍边的人们,无尽的“边愁”在这良辰美景下牵扯着人们的心。全诗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在朦胧月色下营造出似真似幻的氛围,表达了人们渴求和平宁静生活的愿望。这样一首恬静优美,描述人间烟火的小诗,却出自一位僧人之手,《南楼望月》正是诗僧皎然的作品。
僧人作诗早在魏晋南北朝就已流行,惠休、支盾、宝月等名噪一时,而“诗僧”一词则始于唐代。诗僧倍出,风格多样,成为唐诗的一个看点。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列有诗僧51位,而《全唐诗》收录的诗僧达110多位,仍然不能完备。唐代僧诗流传下来的约2000多首,为现存唐诗总数的二十分之一。梵音学的传入曾经促进了唐诗声律学的成熟,以禅入诗也有僧人的贡献。但僧人们的创作,却绝非限于“禅语”之类,他们大多与当时的大诗人切磋交流,相互影响。唐代诗僧的优秀作品中,也充满了世俗人情。皎然即是突出的代表之一。《唐才子传》称他“外学超然,诗兴闲适,居第一流、第二流不过也”。
释皎然,生卒年不详,吴兴(今湖州)人,俗姓谢,法名画,字清画,别字皎然,谢灵运十世孙,落发于杭州灵隐寺。皎然以别字大显,本字为时人少称。有《述祖德赠湖上诸沈》云:“世业相承及我身,风流自谓过时人。初看甲乙矜言语,对客偏能鸲鹆舞。饱用黄金无所求,长裾曳地干王侯。一朝金尽长裾裂,吾道不行计应拙。岁晚高歌悲苦寒,空堂危坐百忧攒。”多少反映了一些他为僧以前的生活状况。皎然早年出入儒、墨,也曾干谒侯门,以取功名,中年求道访仙,“安史之乱”前后遁入空门时已年近五十。大历二年(767)至三年之间,自杭州返湖州,于若溪营建草堂禅隐,与陆羽交游。大历十三年(778),皎然南游桐庐、剡溪,又至天台山,次年回湖州。韦应物有《寄皎然上人》诗云:“吴兴老释子,野雪盖精庐。诗名徒自振,道心长晏如。”赵璘《因话录》中有一则关于皎然作诗的故事:“吴兴僧画,字皎然,工律诗。尝谒韦苏州,恐诗体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体十数篇为贽。韦公全不称赏,画极失望。明日写其旧制献之。韦公吟讽,大加叹咏。因语画云:‘师几失声名,何不但以所工见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画大伏其鉴别之精。”由此可见,皎然是以律诗见长的。
贞元八年(792),集贤殿御书院征皎然诗稿而藏之,这在当时是极高的荣誉了。作为僧人,皎然广结善缘,他除与陆羽、韦应物、颜真卿、顾况交好外,还与大理寺少卿卢幼平、湖州刺史袁高、侍御史李萼等,或雅集,或联句,十分融洽。晚年著有《诗式》一书,标示其“自然”的审美准则,又有《皎然集》十卷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