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与温暖
游宇明
□游宇明
说起“包容”,一些人首先想到的是某个人说了另一个人坏话、损害了其利益,另一个人给予了原谅。这算不算包容?也算,不过,更准确的说法,这应该是宽容或宽恕。包容固然涵盖了宽容、宽恕,其含义却远比后两者深广。
想起浩天的故事。浩天是在全国有些影响的小说家,业余时间不是采风,便是在书房阅读、写作,大大小小的书出了十多本。他的时间安排得很紧,每天哪个时段干什么,都有讲究。周围的朋友请他吃饭也好,喊他唱歌、跳舞也罢,都会被婉拒。他的一些朋友不乐意了,有说他不合群的,有批评他不懂得享受人生的,有讽刺他钻到钱眼里的。浩天说:我喜欢写东西,愿意将所有业余时间花在这上面,也没有拦谁当官、挡谁发财,难道有错吗?我说:您一点也没有错,值得反省的是您那些朋友。
我的话是真诚的。
判断一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对不对,第一应该考量的是他的所作所为符不符合公序良俗。公序良俗规范着一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是我们的行为合理合法的基本标尺。这个环节过了,我们就没有资格对别人说三道四。你工作时用了心、尽了力、做好了该做的事,到了节假日,想游山玩水、搓麻钓鱼、舞剑学棋,都是正常选择。反过来,人家觉得自己的精力非常旺盛,既能在职业领域跋山涉水,又能在某个职业之外的方向横刀立马,也应该认同。何况,每个个体的奋斗最终都将助益整个社会,奋斗的人越多,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越丰富,普通人也越能产生幸福感。
包容意味着接纳不同的人生面相。你学了农学专业成为科学家,当然很好;我回去做个新型农民、让自己所种的田产量高于当地其他农民,也非常不错。你业余画画,画几笔就停,只当自己喝了一盏茶或做了一遍广播体操,潇洒;我将画画当成事业,在亚洲办了画展还想去欧洲,惬意。自己干了件什么事,产生了成就感,认为别人也必须跟着来,既狭窄又愚蠢。
人的出身、经历、所受教育、思维高度迥然有别,性情自然也各有不同:有人血气方刚,遇事即会出手;有人性格平稳,泰山压顶眉毛都不跳一下。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固然要提倡绅士、儒雅,但面临邪恶,具有血性的人更受人敬重。如果不能包容他们,正义就难有生存空间。
包容也告诉我们必须尊重不同意见。行走在尘世,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千差万别,在单位所处的位置也有高有低,遇事意见相左,并不奇怪。此时,最需要的不是将别人的看法踩在地上,而是让不同的观点互相碰撞,从大狗叫小狗跳中求得共识。
包容最忌讳自恋。一个人老觉得自己这里正确那里高明,就会潜意识地看低别人,导致包容心的丧失和指导欲的膨胀。其实,自我感觉特别良好的人,往往并非真正站在高处,只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已。那些拥有大格局大视野的人,恰恰是谦逊的,懂得体谅、理解别人。
几千年前,孔老师要学生谈理想,有的学生牛皮兮兮,说一个中等国家到我手里只要三年便会如何如何;有的学生相对谦虚,说我治理个小国也许可以,不过某些事依然得别人帮忙;有的学生说我只能干小事,做个礼宾什么的,成不了大气候;有的学生隐士味较重,说我想过得潇洒点,游个泳唱个歌就不错……高大上的孔老师没有批评任何人,只是说出了自己的梦想,通过这种梦想带动学生反思自己的言行。孔老师的包容透过《论语》发黄的纸页依然显出烁烁的光芒。
或许包容就是这样:一个人并未刻意为对方做什么,却使对方感到你的温暖无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