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一年在职被千年纪念的永嘉太守

谢灵运像

  □刘晓东

  谢灵运(385~433),东晋后期至南朝刘宋时著名的文学家、佛学家、旅行家,山水诗派鼻祖,出自东晋豪族“王谢”中的谢家,叔曾祖谢安,祖父为淝水之战中打败苻坚前秦大军的谢玄,母为王羲之的外孙女刘氏,身世煊赫。谢灵运天赋异禀,才华横溢,素有“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之称,是当时文艺界、时尚界的一流大咖。刘宋永初三年(422),谢灵运被司徒徐羡之等人排挤,外放任永嘉太守,便开启了他和永嘉(温州)千年的不解之缘。

  永嘉称郡,始于东晋初年。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朝廷析临海郡温峤岭以南地区置永嘉郡,辖永宁、安固、松阳、横阳四县,郡治永宁,建郡城于瓯江南岸,自此这个以西晋怀帝年号永嘉(307~311)命名的郡出现在了东瓯大地。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三年(375),乐成县从永宁县分出,但这只是永嘉郡内部属县区划调整,在东晋至南朝宋齐梁陈,永嘉郡辖域基本稳定。

  在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永嘉太守”这一职位有不少官员当过。《晋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孙绰“转永嘉太守”、列传第四十四有“永嘉太守骆球等谋反”、列传第四十六有“永嘉太守谢毅”、列传四十七有“永嘉太守蔡邵”、列传四十九有“永嘉太守谢铁”、列传七十有“永嘉太守谢逸”,其他“永嘉太守”则名没无存。《宋书》列传二十四有裴松之“出为永嘉太守”、列传第二十七有谢灵运“出为永嘉太守”、列传第三十三有颜延之“出为永嘉太守”、列传第三十五有王休“为永嘉太守”,刘宋一朝永嘉太守正史有载的只有4人。《南齐书》列传第八有王瞻“为冠军将军、永嘉太守”、列传第十八有到撝“出为永嘉太守”、列传第十九萧毅有“永嘉太守”、列传第三十五有何求“乃除永嘉太守”,《梁书》列传第十八记载南齐时有“永嘉太守范述曾”,这样,南朝萧齐一朝永嘉太守正史有载的共5人。《梁书》列传第十七有沈旋“永嘉太守”、列传第八有“永嘉太守庾昙隆”、列传第二十七有王筠“出为明威将军、永嘉太守”、列传第二十九有萧子恪“寻出为永嘉太守”、列传第四十三有丘迟“出为永嘉太守”、列传第五十有“永嘉太守秦远”,《陈书》列传第六有沈恪“太平(梁敬帝萧方智年号)元年,除宣猛将军、交州刺史。其年迁永嘉太守”、列传第十三虞权“梁廷尉卿、永嘉太守”,梁朝共有8位永嘉太守正史有载。《陈书》列传第十一有王冲“寻为永嘉太守”,只有1人见传。

  东晋和南朝时,地方官一般考课与任期相结合,以3年为小满,6年为秩满,秩满意为官吏任期届满。但许多时期由于政权更替频仍、政局较为动荡,每一任地方长官未必能干完6年秩满。即使以6年一任来算,在东晋和南朝266年间,当过永嘉太守的应在44任以上,现存正史可考只有25位永嘉太守,不到60%。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正史有名的“永嘉太守”在温州早已影响式微,只有谢灵运独树一帜,至今仍在温州被广泛纪念。

  对于孙绰、骆球等22名正史有传的历史人物而言,“永嘉太守”只不过是仕宦生涯中的一个官职履历,即使在正史本传中也就一笔带过,并没有作相关郡治的评述,看来大多在永嘉主政期间平平庸庸、乏善可陈。正史对其中3名太守有吏治评语,分别是宋朝谢灵运、齐朝范述曾、梁朝丘迟。

  谢灵运从小便颖悟聪慧,祖父谢玄非常器重他。谢玄曾经对亲友知己说,自己生了傻儿子谢瑍,谢瑍凭什么能生出谢灵运这样的聪慧儿子,言含满满的酸溜溜妒意和对孙子的满意。凭借祖辈的余荫,谢灵运的人生起点很高,年纪不大便袭封康乐公,食邑三千户。“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不就。为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因为父祖几辈的财富积累,谢灵运过着衣食无忧的贵公子生活,“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养成了率性豪奢的性格。

  公元422年,谢灵运离开朝廷权力核心圈,被外放到永嘉当太守,无异于变相的贬谪。谢灵运“出守既不得志”,便忘情于山水,恰好永嘉“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这样十天半个月地常常外出,必然荒废太守职责,“民间听讼,不复关怀”。后来“在郡一周,称疾去职”,干了一年太守,便撂挑子走人,这实在不能说是一位负责的好地方官。

  丘迟是著名的文学家,钟嵘评“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故当浅于江淹,而秀于任昉”,他的书信散文《与陈伯之书》更是名烁古今,为世人所称道。但他当永嘉太守好像也不大称职,《梁书》本传称其“在郡不称职,为有司所纠”,灰头土脸地结束了永嘉太守生涯。

  比起谢灵运、丘迟这两位大文豪,范述曾的永嘉太守可要当得称职得多。《梁书》列传第四十七《范述曾传》:“(齐)明帝即位,除游击将军,出为永嘉太守。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所部横阳县,山谷险峻,为逋逃所聚,前后二千石讨捕莫能息。述曾下车,开示恩信,几诸凶党,襁负而出,编户属籍者二百余家。自是商贾流通,居民安业。在郡励志清白,不受馈遗,明帝闻甚嘉之,下诏褒美焉。征为游击将军。郡送故旧钱二十余万,述曾一无所受。始之郡,不将家属;及还,吏无荷担者。民无老少,皆出拜辞,号哭闻于数十里。”可见,范述曾是个标准的能吏、廉吏、良吏,即使齐亡入梁,梁武帝萧衍仍然对其褒奖有加,曾下诏“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可太中大夫,赐绢二十匹”。如果从造福当时百姓、政绩斐然角度来说,范述曾更值得温州人大书特书。然而世事难料,千百年后,范述曾在温州早已籍籍无名,而谢灵运至今名噪不止。

  谢灵运至今能在温州名闻遐迩,不是没有原因的。不但因为他是著名的诗人,关键在于他写下了许多赞美温州美丽山河的诗歌,而且这些诗歌又是相当的出类拔萃,为后世诗人奉为开山和圭臬而一代代学习效法。出彩的山水赞美诗是最好的地方宣传品,就像白居易、苏轼把杭州推向全国、全世界一样,谢灵运的山水诗把温州超拔到了山水诗祖地的崇高位置,这于温州而言是莫大的功绩,便不是范述曾一时的政绩可比的了。

  谢灵运在永嘉太守任上仅仅一年,踏览全郡山水,“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迎来其诗歌创作的大丰收。在永嘉太守任上,谢灵运写下了《登池上楼》《晚出西射堂》《郡东山望溟海诗》《登江中孤屿》《游南亭》《登上戍石鼓山诗》《登石室饭僧诗》《游赤石进帆海》《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游岭门山诗》等20余首跟温州山水有关的诗歌,这在其现存的诗作100多首、山水诗50余首中,占比非同小可,温州自然而然成了他一生诗歌写得最多的地方。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在现在温州市鹿城区的积谷山,谢灵运写下了中国山水诗代表作——《登池上楼》,其佳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千百年来被诗家所激赏。同时,也很好地提升了温州在我国古代诗歌领域的地位,成为浙南诗路上的一座丰碑。

  如今,积谷山上的谢客岩犹在,池上楼犹在,永嘉山水依然俊秀,东瓯大地忘不了这位给温州山水注入无限灵气、神韵和风骨的老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