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画像

  □熊代厚

  现在网上常称年轻女子为“美眉”,即便她长得很一般,只要不是太老,都称为“美眉”,看来眉对于女人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审美由来已久,在古诗词中有大量的描绘。

  最常写的是眉头,人在愁苦时会双眉紧锁,因而眉和心常作为一个连贯的意象来表达愁情。大家最为熟悉的句子是李清照《一剪梅》里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愁情从眉到心,紧蹙的眉头才舒展开来,无边的愁绪却又涌上心头。作者通过这个细节的描写,将内心绵绵痛苦的起伏变化传神地表现出来,不成佳句也难。

  范仲淹写“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眉和心完全地结合起来,直接写出愁情无法排解。张孝祥写“须知此去应难遇,直待醉方休。如今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他将“眼、心、眉”三个意象连用来表达不愿分离的悲切,虽是白描,却凭句式的对仗写出了感情的层层升级,充满了感染力,令人惆怅无限。

  眉是古人评判女子美丽与否的最重要部位,古代女子化妆先画眉。唐玄宗专宠杨贵妃后就冷落了其他妃子,但又难免旧情难忘,便给梅妃江采萍密赐了一斛珍珠以示歉意。谁料个性极强的梅妃竟把珍珠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并赋诗:“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玄宗看到后虽然理解了梅妃哀怨后面的一片情愫,怎奈情随境迁,夫复何言?

  温庭筠写“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一个女子因无人欣赏,连自赏的心情都没有了,这是多么的空虚清冷。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眉毛就是窗帘,所以自古眉目就传情。“何况逢迎向人,眉黛供愁, 娇波回倩。”通过写“眉”“眼”的不同情态,达到了言语所不可替代的传情表意作用,起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说到画眉,最著名的就是“张敞画眉”了。西汉的京兆尹张敞和妻子情深,在妻子化妆时,他为妻子把笔画眉,被长安人笑为“张京兆眉怃”。后来汉宣帝听闻了此事,把张敞叫到宫里,问他是否是真的。

  张敞欣然承认了这件事,并回答说:“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意思是说夫妻之间在闺房里有许多比这更亲密的事情,言外之意:您注重的是我的才学,不应当关注一个臣子私下的生活。

  这个回答既巧妙又在情理之中,皇帝也只好无言。

  最有意思的画眉是唐朝朱庆馀,他在《近试上张水部》说:“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生动地表现了女子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展现出最美的一面的意愿。

  当然,朱庆馀写此诗,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早已透露了他真正的用意,唐代应科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来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人不仅画眉,还“举眉”。东汉梁鸿和妻子孟光十分恩爱,每当梁鸿回家时,孟光就托着放有饭菜的盘子,恭恭敬敬地送到丈夫面前。为表示对丈夫的尊敬,妻子不敢仰视丈夫的脸,总是把盘子托得跟眉毛齐平,丈夫也总是彬彬有礼地用双手接过盘子。如此的恩爱,真让人羡慕。

  “举眉”秀的是一种恩爱,而“摧眉”则会丧失大丈夫的气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一股凛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更让人无限敬重。

  修眉、描眉成了一种风尚、一种文化,眉这个词不再限于人,因它细长弯弯的美样子,延伸到生活其他方面。

  新月又叫“眉月”,新月是初二、初三的月亮,又瘦又弯,正是修眉的样子。白居易“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这是多美的景象!

  远处的山看上去淡淡的、细长的,人们又用远山来形容妇女的眉毛,叫做“眉山”,也叫“眉峰”。

  有一种绿茶叫“翠眉”,细看那茶叶,长长的,弯弯的,墨绿色,从形到色,都像女子的眉毛,难怪叫做翠眉,真是极有诗意。

  说不尽的眉,真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