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上金庸的岁月
马庆民
马庆民
上小学时,83版《射雕英雄传》电视剧已看过很多遍,但即便是被父母“押”着在另一间房做作业,《铁血丹心》的音乐一起,仍会令我心潮翻涌,无心学习。
金庸笔下那个英雄辈出、慷慨激昂的绚丽江湖,我始终心向往之。所以当时一直有个心愿,想看看原著。但那时大人们将这些书统称为“闲书”,读闲书在我们那座小县城里可以说是不务正业、差生的典型特征。
中学时开始住校,摆脱了父母的看管,读金庸武侠,一发不可收拾。
记得高一时,每月生活费20元,但我每月都会省出几元,去租金庸武侠小说看。当时学校门口有好几家租书店。为了省钱,经常是一个宿舍一起租一套,然后每人一本,看完一本再轮换着看别人手上的那本,这样子能够最快速地阅读完整套书。所以,当时看的金庸武侠小说,有时是先看后面的情节,等别人看完再看前面的情节。
为了能在规定时间内还书不被扣钱,我经常会在晚上点着蜡烛读,如痴如醉,不知疲倦。我在哪,书在哪,哪怕饿着肚子,也不能缺少了精神食粮。
可以说,金庸小说撑起了我整个中学时代的满足和幸福,即便现在回味起来,自己不管不顾沉迷于读金庸而耽误了不少学业,仍觉得特别美好,并无太多遗憾。在那个封闭狭隘的学生时代,我们无处可去,是金庸给了我们一个心灵流浪的远方。
金庸的笔下,虽然只是一个虚构的江湖,但我们是当真实世界来读的。除了书中的刀光剑影、侠骨柔肠、快意恩仇、儿女情长……我们感兴趣的,还有江湖中真实的武功、地理、历史、人情,以及未来那个广阔的成人世界里的可能性。那时候,几乎每个男孩的梦想都是活成郭靖、令狐冲的样子,可以仗剑走天涯,侠之大义,为国为民。
高三那年,每个月的生活费多了10元钱,我就不满足于租书看了,琢磨着自己可以真正拥有一整套,于是就去县城的旧书摊搜集,是的,搜集。因为书摊规模不大,经常是断断续续偶尔出现一本,然后很快被买走,过段时间再出现一本。就这样断断续续地,竟然将整套《笑傲江湖》收集全了。我如获至宝,一遍遍地去读。
也正是由于金庸小说,让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完成了自身语文素养的第一次积淀,更体会到了文学的魅力。可以说,是金庸的武侠小说成为我最初的启蒙,唤醒了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那会班上还有几个同学也喜欢读、喜欢写,于是我们经常聊如何写小说,有了想法后就会互相提意见,讨论如何修改。感觉完美无瑕了,就悄悄地贴在食堂的墙壁上。没想到居然引起了好多同学的注意,还有不少人用粉笔留言要求连载。这大大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也让我对读金庸更加激情澎湃。
其实现在我也经常读书,但是再也没有哪本书能让我有那样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感觉。有时候想:如果没有金庸,我们的青春该是多么苍白。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先生说这14个字,便是他的整个青春。可是,他也陪伴了无数人的青春。
我的青春,就折叠在那一本本金庸小说里,写满了腼腆退缩、妥协遗憾,也写满了挣脱束缚、自由从心……因为阅读,因为金庸,我拥有了一段闪闪发光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