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在王国维的少年时光里

——评《纵横书卷遣华年——少年王国维》

  朱利芳

  王国维,这位泰斗级的国学大师,被梁启超誉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作者刘培良以其多年的学术积累,奉献出近30万字的作品《纵横书卷遣华年——少年王国维》,把这位国学大师童年和少年的生活,重塑成一部关于他的心灵和时代的信息量巨大的“百科全书”。从宏观与微观的转场,一窥个人、社群与记忆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社会的部分特质及其变迁,映照出不同时代的人文生态。

  揭秘大师的成长史是一件极有价值的事情。王国维出生在浙江海宁,自1877年底出生至1898年春离开家乡,基本上都在盐官镇度过。童年、少年及青年前期对他的生命成长、学术奠基、职业发展影响至深至远,却是王学研究的“冷门”。作者探源问津,书写这位国学大师的“断代史”,从而为王国维整个思想体系及学术成就形成发展的起因和背景认知,提供了较为全面、深刻且确凿的历史依据,填补了王学研究的空白领域。

  在一般人心目中,出生于书香家庭的王国维虽然不是锦衣玉食,却也应生活无忧,却不料他前半生的22年时光,可真是坎坷。

  幼年丧母,青年科考失利,他不得不在时代风云里观世变沧桑,在洪流汪洋里探知谋生艰难。在书中,我们看到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参与劳动,在火漆店帮忙,当“讨饭”式的收租人,打工做无聊的私塾老师,这些生动的场景完全颠覆了我以前对这位国学大师的认知,因此也极大地丰富了对静安先生性格和思想成长的认识。特别是读到王国维亲手植桑、看蚕养蚕的那些事,更新了我对静安先生写出《蚕》这首长诗的背景认知:

  “余家浙水滨,栽桑径百里。年年三四月,春蚕盈筐筐。蠕蠕食复息,蠢蠢眠又起。口腹虽累人,操作终自己……”

  王诗所写的那些场景原来是他童年、少年时的亲历,并非想象或听说而已。先生童年和少年在盐官生活,乃是破解一代国学大师成长史的关键密码。

  本书也为大家贡献出一位伟大的父亲——王乃誉的形象,展示了一个旧式知识分子如何破解“中年困境”的生动案例。他以身作则终身学习,教育儿子苦心孤诣。通读全书,我们从中得知王国维先生早熟早慧、忧郁沉默的性格由来,在海宁时光里如何奠定了一位国学大师忠诚耿介、朴实无华的学者底色。父子俩对时代有共同的关注,放眼全球思想解放,关注时事和大势,筑下爱国忧民的思想基础,打下了国学成就的深厚基础,为其今后的数次学术转型埋下伏笔。

  传记作家如果没有注意到一个人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和历史的全面性,那他笔下的人物一定是单薄的。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对王国维一生思想体系及学术成就之形成发展起因和背景认知,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且真实详尽的史实依据,并弥补了现有研究中对此时期内容不足的短板。

  以一个人的生命轨迹牵动一座城,又以一座古城诠释一个人的根与魂。

  不仅王乃誉、王国维是地道的盐官人,作者刘培良也是在盐官出生并成长的。地域文化的同根同源,对国学文化的崇仰与钻研,以及对于盐官这座古城深切而醇厚的爱,大概就是他们之间能够“灵犀相通”的基本点。书中出现了不少盐官话,那些俗语土话里蕴藏的智慧、民情风俗背后潜在的文化,都是“看点”。

  阅读本书,强烈的感受是作者注重表达的乡土性和时代性,不少细节重现了历史现场,对那个时代的海宁盐官进行了全景式展示,讲述王国维早年的人生故事和家庭故事的时候,将涉及到的近代中国政治与文化转型,以一座古城一代人的视角呈现,随时都在联系王国维的成长,又随时都在告诉大家那个年代的中国到底是怎么回事。

  书中有王乃誉建造新屋(现存的王国维故居)的详细描述,有古城过年的仪式、人情往来和民俗风情,有父亲生病后儿子请医生、拿方子买药,去茶漆店帮忙的细节,更有王国维过年时代父前往亲戚家拜年、参与祭祀,以及后来娶媳妇的场景等等,可谓是原生态江南儒商人家的全景式素描画卷。特别是书中写到了王国维少年时与父亲一起去收租的场景,准备外出的行李和米肉菜等生活所需,租小船沿水路往各地的租户催讨租金,有丰年顺境,也有大年三十铩羽而归的无可奈何,丰富拓展了本书的历史文化疆域。人生百态杂存,喜怒哀乐交织,本书折射出的时代风情色彩浓郁,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