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探浙江客家文化

——评《椤林旧事》

  毕建峰

  与育盛先生相识系在云和,亦即去岁云和客联会成立之际。余本遂昌土著,原为武平客甥,与汀州客家素有渊源,更与育盛同属浙江客家文化研究同道中人,遂结不解之缘,由此可谓:追本溯源,同为客家,却是神交已久;素未谋面,交谈甚欢,实属相见恨晚。

  己亥暮春,闽西客家联谊会诸位方家、学者前来遂昌指导客家文化工作,本人应遂昌县政协之约,忝为文史爱好者参与地方文化调研。尔后,吾对客家文化发生兴趣,甚至为之沉醉其间。

  未几,遂昌政协叶大明相赠二书,一名《客从汀州来》,一名《椤林金石志》,作者为云和无为。见此二集,余甚奇之,日夜拜读,茅塞顿开,从中有得。至于作者,询问之下,遂得知无为乃黄育盛先生笔名。无为者,外人观之,乃“无为而治、无所作为”之意也。然愚意度之,其笔名实非黄君之本目也。

  余者不论,仅在浙江一境,先生开启浙江客家文化研究之先河,则实非他人所可比拟,凭此小小一点,岂曰“无为”者也?此时,小生心中已对黄兄敬仰之至,只是无缘相见,诚以为憾事。后在云和与君得以相见,此为幸事,遂结忘年之交。

  本年数月前,获知其新作《椤林旧事》在云和政协支持下编印面世,立刻去信向先生索书,其满口应允欣然寄书,余深信此书价值,遂以为珍贵史料珍藏。然而,未付书资,不免有文人于“秋后打秋风”之嫌。于是,喜获新书,于灯下细细品读,直至深夜,往往有得而不知疲倦者。

  吾辈做学问者,实需“铁杵磨针”功夫。育盛兄身处院校学术圈外,平素忙于地方公务,却在业余时间潜心于钩沉辑佚、稽核考释。精神到处,人书俱老,学识度量着实令人佩服。为此,专门查阅先生之研究硕果,仅从“三集”之史料扎实、细致程度观之,该书当属上乘,实填补浙西南地方史学文化之缺。该文虽由一位业余史学作者完成,然学术之严谨及含金量之高丝毫不让专业史家。

  “三集”之中,《椤林旧事》尤为文笔老到,蕴藏气象。不仅具有专业水准,兼含地方语言风韵;不仅考据功力深厚,人物品评之能力亦不容小觑。该书又与其他考据文章略有差异,品书、品事、品人之背景,实为作者构思、智慧及独立之精神。

  通读该书,令余感叹,育盛兄何来如此雅致?乡梓情怀,故土情谊,人生履历,抑或有之,以上种种当是巨大之动力。料想,其于乡邦历史文化之挖掘、整理、传承,已达痴迷之程度。倘无数十年深厚文史功底及心血精神,则书难以汇编成册,诚谓作文留集不易也。唐贤杜工部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言颇有深意,料想先生之学亦与上述之理如出一辙,当非妄语。

  不佞斗胆陈言,黄兄平生所学,思想境界、学识才华、豪言壮语齐聚笔下,尽付纸间,可称是“胜人处在平常学者及大众百姓所不知者,利人处而在史料资源为社会群体共享”。有此两者,其人其事、其集其文当载地方史册,然者,先生亦堪称椤林一域乃至处州地方文化学者中集大成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