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话“元宵”
王厚明
![]() |
国画《闹元宵》 |
□王厚明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中国世代沿袭的传统习俗。元宵节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又称“灯节”“上元节”“元夕”。在汉文帝时期,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祭祀活动也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一天,唐代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作为节令食品,始于东晋,盛于唐宋。最早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文献记载出现于宋代。当时每逢正月十五人们必吃元宵,在典籍《平园续稿》《大明一统赋》《岁时广记》中均有记载。对元宵的称谓也有很多,比如“浮圆子”“乳糖圆子”,也称“圆子”“糖元”。如今,元宵在北方又称“元宝”“圆宵”,在南方则称“汤圆”或“圆子”“汤团”。圆圆的元宵承载着人们祈求团团圆圆、和美甜蜜的美好心愿。
元宵节之所以被称为上元节,也有着来历。据《岁时杂记》载,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因此,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元宵节在古时也颇受女子的欢迎。因为在古代的大家闺秀,平日是不许踏出闺门的。只有元宵节前后三天,“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才可不分男女,一同玩乐、赏灯。张灯结彩的元宵灯会,成为古人相见相会的最佳节日,这也为青年男女打开了爱情之门,称为“元宵驰禁”。电视剧《大明宫词》中的太平公主,正是在14岁的豆蔻年华,在浪漫的元宵之夜,遇见了意中人薛绍。
欧阳修脍炙人口的名篇《生查子·元夕》,则讲述了元宵节怀念旧情的伤感故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
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更是描绘出元宵佳节火树银花的热闹场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也留下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温情。
近代流行的一个传说,将“元宵”改名为“汤圆”,说是与窃国大盗袁世凯有关。1912年2月,袁氏任临时大总统,1915年12月复辟称帝。其时北京城内多卖桂花元宵。因“元宵”与“袁消”同音,袁世凯颇为忌讳,于是在1916年元旦袁世凯正式登基为“洪宪皇帝”前,北京的警视厅通令全市卖元宵者改“元宵”为“汤圆”,同时又下令把“元宵节”正名为“上元节”。不久,袁世凯又觉得“汤圆”也不好,汤圆的“圆”还是“袁”的谐音,煮汤圆吃也成了拿开水煮袁世凯,又改称“汤团”。但只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在一片谩骂讨伐声中被迫取消帝制,接着在忧惧中不治而亡。时人因袁世凯取消“元宵”,流传着一些儿歌和诗作加以讽刺:“袁总统,立洪宪,正月十五称上元;大总统,真圣贤,大头抵铜角,元宵改汤圆。”“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吃汤团。汤团、元宵一个娘,洪宪皇帝命不长。”“诗吟圆了溯前朝,蒸化熟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但有板有眼的此说并无史实依据。袁世凯三女袁静雪在《我的父亲袁世凯》中回忆道,袁世凯称帝之前,家中为立“太子”“妃”“嫔”事,闹得不可开交。1916年元宵节晚上,由六姨太发难,又闹了一场。其时,家人正聚于居仁堂下等着吃元宵。“父亲和我们家里人都依然把汤圆叫元宵。有人把外间叫汤圆的说法告诉了我父亲。他还说:‘袁、元两字,音同字不同。有什么可忌讳的。’”由此可见,“汤圆”之称,是起于民间的,所谓袁世凯“下令”将元宵改名汤圆,并没有事实根据。
“今岁元宵明月好。”岁月变迁,元宵节延续的古老风俗依然,都寓意阖家团圆、生活美满,寄托新的一年幸福安康、诸事圆满的美好心愿。元宵节传统文化的元素,始终是人们心中割舍不断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