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姿冷艳芙蓉杯

乾隆粉彩芙蓉花形杯

  □程磊磊

  “三两芙蓉并水丛,向人能白亦能红。浩然不在芍药下,如何独占晚秋风。”秋末冬初,芙蓉花迎着风霜傲然盛开,其花或白或粉或赤,皎若芙蓉出水,艳似菡萏展瓣,占尽深秋风情。

  芙蓉花因其生于陆地,为木本植物,故又名“木芙蓉”。芙蓉花朝开暮闭,清晨初开时,花朵洁白,午后慢慢转为粉红色,到傍晚花朵快闭合时,颜色呈深红色,花色一日三变,故又名“三变花”,也称“三醉芙蓉”。南宋诗人范成大有诗云:“艳粉发妆朝日丽,湿红浮影晚波清。谁知摇落霜林畔,一段韶光画不成。”对芙蓉花色大加赞赏。

  芙蓉花之所以自古以来备受世人所喜,不仅是因其花色醉人,更因其有着不惧寒霜、遗世独立的高贵品质,故又有“拒霜花”的美称。古时的文人墨客更是对其称赞有加,北宋大文豪苏轼曾在《和陈述古拒霜花》里这样写道:“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这是对木芙蓉独立寒秋、迎霜弄姿的形象的最好阐述。明代申时行在《芙蓉》一诗中赞美木芙蓉:“群芳摇落后,秋色在林塘。艳态偏临水,幽姿独拒霜。”正是因为芙蓉花这些令人动容的特点,古人赋予了它团圆美满、高尚纯洁、富贵荣华等诸多吉祥的寓意,而古代的匠师们更是以芙蓉花为原型制成了各色各样的仿花器。

  图中这件乾隆粉彩芙蓉花形杯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此杯以芙蓉花造型饰之,高6.2厘米,直径8厘米,口沿描金,杯身为五瓣花瓣,花瓣先端圆钝,呈倒卵形,杯底以瓷泥堆塑枝、叶数片,自然妥协,以梗转折突起为杯底枝点,将通器的动感延续至底。花叶以轧道刻划茎脉,流畅自然。外壁及枝叶施仿生釉,花茎叶釉色清晰分明,生动形象。内施松石绿釉,娇艳无比,与外壁色彩统一和谐。整器捏塑手法极为细腻,施釉丰满肥润,色彩过渡自然,如画中之皴染,极为华丽完美,宛如出水的芙蓉仙子一般。不免让人联想到明代诗人吴孔嘉《木芙蓉》的诗句:“半临秋水照新妆,澹静丰神冷艳裳。”杯体素雅端庄,小巧精致,盈手可握。底部花托落“乾隆年制”青花篆书款。

  乾隆时期,粉彩在彩瓷的领域里几乎完全取代了五彩的地位,达到了制作粉彩瓷器的巅峰。而松石绿釉在粉彩瓷器中的广泛应用,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绿釉成为了乾隆粉彩瓷的独有特征。松石绿釉浅淡光润,釉面犹如粥皮,由于是一种低温彩釉,釉面常常带有细小的纹片。这一特点乾隆时期首先出现后,一直延用到晚清。

  乾隆时期制瓷业达到了清代顶峰,各类精巧的文玩摆件,成为乾隆时期的风尚。此件芙蓉花形杯就是此类作品的佳器,极具乾隆粉彩瓷的风格特点,若置于橱格或案头,时时把玩,大有将晚秋风光握于掌中的畅快之感,盈盈一握之间,尽显深秋之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