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吋到50吋

  ■朱辉

  上世纪70年代,掌握一定无线电技术的人,最能赢得邻居们的敬重。

  记得70年代中期,里弄里少数人家开始有了私家电视机。这些电视机不是买来的,而是自己组装的。这些组装电视机都只有9吋,圆形屏幕,2016年上映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采用圆形画面,不知导演冯小刚是否受了当年圆形电视屏幕的启发。

  不仅屏幕小,自己组装的9吋电视机,色彩普遍泛绿,看什么节目都有《聊斋》的感觉。然而物以稀为贵,家里有一台这样的电视机,还是令人无比羡慕的。毕竟绝大多数人家只能听收音机,想看电视得去居委会,去晚了只能站在很后面,根本看不清。

  到了70年代末,有电视机的人家多了起来。当年大家拿着几乎一样的工资,先有电视机的人家通常伙食不好,勒紧裤腰带才攒得出买电视机的钱,我姑妈就买了一台12吋黑白的。楼里有户人家有台16吋的,姑妈每每和人家比牌子。

  “他家的电视比我们大一点点,可我家是‘索尼’的,他们是国产的。”姑妈常骄傲地说。

  上海人很会想办法,电视机太小,市面上就诞生了一款“电视机伴侣”——一种形似方形玻璃的放大镜。将“伴侣”放在电视机前方,相隔一定距离,12吋就变成了16吋甚至更大一些,只是这么做,清晰度就下降了许多。

  我姑妈则买了一张红黄蓝三色贴膜,贴在电视机上,自我感觉和彩电区别不大了。但在我看来,还不如黑白看得舒服。

  1981年,我家有了一台14吋彩电,是全楼唯一一台“大屏幕”彩电。裤腰带勒得面有菜色的我们,顿时在邻居中扬眉吐气了。每天晚上,都会有不少邻居来蹭彩电看。

  到了80年代末,彩电在城市家庭中已经普及。不过一直到2002年,我才拥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彩电。原因在于参加工作后,我长期被单位派驻外地办事处,回到省城已是大龄青年。

  2002年国庆节,我去逛商场,看到一款21吋彩电做活动,仅售699元。在当时这是名副其实的惊爆价,赶紧掏钱买下,打的抱回了出租屋。这款电视机外形十分厚重,第二年我跳槽,从江北到江南。出租屋里,唯一要搬的重要私人财产就是这台电视机。其时本市出租车升级,两厢“富康”车换成了三厢。三厢车的后备箱高度不够,放不进去这台电视机,车门也塞不进去。我在路边等了一个小时,才等到一台两厢出租车,终于将电视机搬到了新出租屋。

  后来我见到了一款更“厚重”的电视机。2007年,大舅子结婚,他买了当时最流行的平板电视,屏幕30多吋,电视机的背部厚得惊人,两个大汉抬上楼都非常吃力。大舅子买它花了5000多元,没风光两年,这种笨重的“平板”就淘汰了。液晶电视机闪亮登场,不仅屏幕没有弧度,十分平整,重量也比老式电视机轻了许多。

  “1000元就能买到50吋彩电,这么便宜,竟然还不好卖……”最近看到这样一篇报道。回想当年宝贝一样存在的9吋黑白,恍如隔世。我们这辈子,经历了前辈们几辈子未有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