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政协九三学社界别组建议:

加快打造全国海洋中心城市

  温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擘画了温州未来发展蓝图,明确了“千年商港、幸福温州”的城市定位。温州市政协九三学社界别组提案建议,围绕这一城市定位,温州要加快打造全国海洋中心城市。

  情况:

  我国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温州向海而生、因海而兴,发展潜力在海洋、发展空间在海洋,谋划打造全国海洋中心城市对于建设“千年商港、幸福温州”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建议:

  态链、服务链、金融链、产业链“六链”融合。加强与科技部、国家海洋局及中科院等机构合作,谋划组建省级海洋实验室,争取实现海洋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聚焦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和临港产业,谋划在温州洞头建设海洋产业研究中心、海洋生物工程中心。支持温州企业牵头组建海洋产业创新联合体。

  扩容提质海洋产业平台。推进温州海洋经济示范区平台建设,打造国家级的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示范区。推动产业平台立足自身产业基础优势,服务海洋特色产业。谋划更高标准的海塘安澜、生态海堤、生态海岸带等工程。

  扩大海洋经济开放力度。强化“一带一路”重要枢纽节点功能,加强与金华义乌国际陆港合作,拓展温州经义乌、金华至中亚、欧洲的陆运通道。用好REC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复制推广各自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高水平建设甬舟温台临港产业带,加强丽水、衢州等周边地区节点城市的互联互通。借助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谋划以海洋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海洋经济国际论坛。

  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总结推广洞头蓝色海湾整治经验,以浙江省生态海岸带温州168示范段、洞头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核心,打造全国最具活力生态海岸带。探索发展海洋蓝碳,将碳中和指标纳入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以及岸线岸滩保护修复,建设以碳汇渔业为主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建设一批蓝碳示范项目、试验基地,先行先试蓝碳基金和蓝碳交易。

  健全海洋经济保障体系。建立涉海资源、基础设施、用海等整体规划,一体推进政策集成、政策创新、政策落实。发挥海洋发展产业基金牵引和叠加作用,探索对海洋经济发展资金实行项目库管理。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逐步从“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加强与国土空间等规划衔接,探索开展“标准海”试点、海岛生态型建设用海试点、海洋版“亩均论英雄”。

  完善海洋经济治理机制。强化海洋强市建设工作力量,创新陆海统筹体制机制,建立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海洋强市建设管理机制。实施“海洋智治”行动,完善“温州海上智慧综治平台”等重大涉海治理应用,谋划建设浙南海洋大数据中心,建立海洋经济重大项目谋划、招引、实施、评价全过程数据库。尽快研究建立全面真实反映全市海洋强市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和科学完整的监测评价体系。

  完善涉海基础设施网络。优化港区功能布局,加快建设温州港深水泊位。推动金温铁路由客、货功能向全货运功能转变,谋划温武吉铁路连通乐清湾港区,实现乐清湾港区双铁路通道集疏运。大力发展温州港与温州西部、丽水市的江海联运,打造“瓯江可直运,海河可联运”的温州至丽水港航大通道。参与布局大宗商品储运基地,推动乐清、洞头、瓯江口“成环联线”,打造形成“海陆一体、铁海联运”的超级大港。

  推动海洋产业链群发展。聚焦新能源汽车制造及配套产业、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临港石化及新材料产业、海洋渔业产业、海洋文化旅游产业、港航运输业等,瞄准一批国企、央企、世界500强等头部企业,紧盯海洋经济主导产业中的龙头型、链主型和科技领先型项目,实行市场招商、驻点招引,推动海洋主导产业链群发展。

  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深化海洋经济人才链、创新链、生态链、服务链、金融链、产业链“六链”融合。加强与科技部、国家海洋局及中科院等机构合作,谋划组建省级海洋实验室,争取实现海洋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聚焦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和临港产业,谋划在温州洞头建设海洋产业研究中心、海洋生物工程中心。支持温州企业牵头组建海洋产业创新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