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原”中提升鉴藏力
赵畅
□赵畅
本文所指“复原”,是指鉴藏者对相关藏品进行“原貌绘图、缺损修复、散架还原”等在内的一种技艺,旨在令藏品尽可能恢复到原始的模样和状态。莫要小觑这样的“复原”技艺,因为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劳动,其成果如何取决于鉴藏者通透的学习力、丰富的想象力、工巧的创造力,以及对先进科技力的驾轻就熟等。于是乎,“复原”作为一种还原历史、恢复工艺、呈现原貌的手段,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复原”者提升自我鉴藏力的一条最佳路径。
“复原”藏品,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连接“知己”与“知彼”两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鉴藏者务须加强学习。否则,不具备必要的鉴藏知识,眼力疲软,要从事“复原”活动,那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注重学习,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行家学,学全面了、学通透了,“复原”时,才能呼风唤雨、得心应手。
“复原”,并非是一项简单的拼拼凑凑的工作,而是一项需要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的活计。没有想象力抑或想象力贫弱,就很有可能出现文不对题、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不仅会造成文物的“次生灾害”,也是对文物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敬畏的表现。真正的想象,当然是建立在科学、合理基础上的想象,有事实依据、有逻辑力量基础上的想象,也定然是建立在通过反复比较、相互观照基础上的想象。
“复原”尤其是“修复”文物类藏品,一方面要求“修复”者掌握文物“修复”知识,另一方面则要求他们熟悉相关的工艺技法。两者缺一不可。而之所以说“修复”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这是因为在“修复”过程中,尤其是对待那些历经岁月摧残或人为破坏的文物,你必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激发创新思维, 弘扬“工匠精神”,尽可能让其恢复到原始的状态,并最大限度地保留依附于文物的历史信息。
时移世易,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今“修复”文物,我们有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须知道,“修复”文物必须坚持“最小干预度”的理念,以确保留住文物的“残缺美”。对“修复”者来说,依靠科技手段便令其“修复”如虎添翼。从媒体公开报道看,文物“修复”获得了更多科技赋能。在故宫文物医院,使用X射线、CT技术探伤已成常规操作,而更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无形之中也就延长了文物的生命。因而,借助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修复,提升修复质量和效率,既展示了文保理念与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也为全面、深入、精准地鉴藏文物积累了“目检”所无法替代的经验。
如果说,“复原”文物是为了让文物得到更好传承的话,那么,“复原”的过程定然是不断认识文物特性、特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必然是参与“复原”者们不断积累鉴藏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虽然对绝大多数鉴藏者而言,无缘也无以直接参与文物的“复原”,但从业已归纳总结的“复原”经验教训中进行学习理解、归纳借鉴,并联系自己日常摸索的鉴藏知识技能进行融合、消化,则必能快速提升自我的鉴藏能力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