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盒上螽斯呜

清宫旧藏竹根雕螽斯葫芦盒

  □刘卫平

  葫芦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图腾之一,在我国已有7000多年的栽培史,象征着平安、吉祥、和谐,同时也是享誉世界的人文瓜果。葫芦因其形体优美,色黄如金,寓意吉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自古以来,以葫芦为题材的工艺品更是层出不穷,赏玩者甚众,为大儒名家推崇。

  图为清宫旧藏竹根雕螽斯葫芦盒,以竹根为材,一剖为二,利用老竹中空的自然形态,再加以修磨掏空,形成一定的贮存空间,可放置册页等物件。外形雕琢成葫芦形态,周身浮雕连绵瓜瓞,叶片宽阔繁密,但腾挪有序,展卷自然。枝蔓的刻画细腻,契合自然生态。另刻有一只螽斯伏于叶片上,两前足前伸,似是在奋力鸣叫,体态生动逼真。葫芦为秋瓜,螽斯是秋虫,两者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美好和谐的秋趣图景。整器造型形象逼真,设计精巧,皮壳光润深沉,玲珑剔透,极富文人情趣。

  螽斯,我国北方称其为蝈蝈。诗经《国风·周南·螽斯》云:“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表达了先民祈求多子的祝祷之意。葫芦盒以“瓜瓞连绵”为题材,象征着“子孙万代,连绵不息”之意,而葫芦本身自古以来便是吉祥如意、福禄双全、多子多孙的象征,与螽斯的寓意完美契合。此盒将三种寓意相同的吉祥纹饰绘于一身,更显意蕴悠长。

  在我国,竹雕工艺源远流长,自六朝始,直至唐代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明清以后,发展至巅峰,出现百花争艳的景象。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竹雕的文化含量也迅速攀升。用竹根刻制造型玲珑、纹饰精美的各种瓜果式盒,在清代康、雍、乾三朝非常盛行。三位精于艺术的皇帝,通常将此类盒具按其造型的大小配制盛装欣赏的物件,使此类朴中见精、耐人寻味的器具,既有清雅的外观,又有庄重的内涵,是大文玩套小文玩的奇巧之作。竹根雕册页盒即是当时较为盛行的一种。

  清代宫廷的竹雕制品多出自御用竹雕名家之手,包装选材十分讲究,制作无比精细,大部分作品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水准,以奇巧玲珑的造型及极富文人情趣的气质深受宫廷士人阶层的喜爱。此葫芦盒器形奇巧雅致,纹饰精细,极具清宫制器精工细作的明显特征,且寓意美好,文化意蕴深厚,是为清宫竹雕制器中保存完好的案头赏玩佳器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