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何士英与定武兰亭序碑刻
胡江荣
![]() |
何士英画像 |
□胡江荣
明朝宣德十年(1435)秋天,繁华的江城扬州,秋高气爽。在古运河扬州漕运码头上,众多官员和百姓前来送别一位正逢古稀之年,从两淮盐都转运使岗位离任的三品官员。他叫何士英,字子文,号友松。浙江东阳南上湖人。
天下十八清官御书屏上第一人
洪武三十年(1397)春闱,吏部会试,何士英中乡贡进士,朱元璋亲点授中顺大夫,陕西平凉知府。
何士英到任平凉府,管二州八县。洪武二十九年(1396)时北方遭遇大旱,粮食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平凉之地外出逃荒要饭者众多,路有饿死、冻死者不计其数。1397年,何士英上任后,他立即下州县巡视,体察民情。发现平凉之地一片荒凉,道途多有亡者,白骨累累。他见状十分悲痛,亲自下车,捡殓死者尸骨,命随从人员安葬。
他在巡察中发现平凉之地民风朴实但官场腐败,主要问题是因天灾人祸,粮食歉收,大量人口外出要饭;官府粮仓亏空千石,无法济民。官员贪腐和不法分子勾结,倒卖粮食情况极其严重,黑恶势力欺凌百姓十分猖獗,百姓怨声载道。所到之处,百姓跪地,泣求他为民作主,济困救民。另外,饥荒导致大量人口外出要饭,大片土地因缺少种子和劳动力而没法耕种。
他回府后,立即采取措施,一方面,责成有关部门调查贪官和不法分子。很快官员贪腐现象得到遏制,官商勾结、倒卖粮食的不法分子受到严厉打击。另一方面,他调配粮食种子,组织人员劝返外出要饭饥民归乡,劝其耕种。并奏皇上免除两州八县的丁身钱,减轻农民负担。
何士英自己带头省吃俭用,捐出全部家财,充盈国库。在他的带领下,许多官员仿效其善行,纷纷捐钱捐粮。地方财主也纷纷响应。次年耕地得以种植,粮食丰收,老百姓过上了温饱生活,民心大振。
一年后的冬天,他请辞平凉知府。其理由是父母年老,需归养侍奉。这被朝廷认为是忤逆皇旨,何士英被贬广西,任廉州判官(今北海)。他上任后尽心尽责,一方面以德感化众人,做清廉表率;另一方面秉公执法,严厉打击了当地的黑恶势力,使廉州社会风气大为改观,当地老百姓心服口服,称他为廉州的“包青天”。任职三年,廉州百姓居心安,少争讼,民和谐,百业兴。永乐皇帝于1403年2月,诏何士英进京述职,得到吏部和皇上的充分肯定。永乐皇帝升授何士英为中宪大夫,重知平凉府。
他在平凉任职十三年,把平凉治理得有声有色。他“省瑶役,宽征科,薄书钱”的策略,得到了老百姓的广泛拥护。他重视农业,兴修水利,修桥铺路,平凉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他重视教育,德化庶民。不到三年,平凉物阜民丰,市场繁荣,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但是,他的住房内除了一张床、一个灶、一张桌子和书籍以外,没其他贵重的东西。什么金银财宝,统统与他不沾边,老百姓非常感动。1410年,朱棣表彰“十八位清官”,并在屏上御书十八位天下清官的名字,何士英名列第一位。
1411年2月,永乐皇帝封何士英为亚中大夫,调任扬州,任两淮都转盐运使。临走时,何士英没带任何东西。当地百姓闻知何士英调任,几万百姓自发前来送行,并跪地请愿,请何知府继续留任。何士英对百姓的深切之情感动落泪,当即脱下官靴,赠于百姓,说,御旨难违,我将靴留此,见靴即见人。我在平凉工作十三年,平凉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深深爱着平凉这片土地,也深深爱着你们这些衣食父母。百姓们十分婉惜地送了何士英一程又一程。临别时的依依不舍,感动的泪花,湿透了每一个人的衣襟。吏部郎中邵正作诗一首,称其“前任只多琴与鹤,此行惟有影和身”,高度评价了何士英为官清廉和一心爱民、为民的崇高品格。
《明一统志》称赞何士英“有廉能干济之誉,郡人感其德久而不忘”。
明朝开国以来理财第一人
任两淮都转盐运使后,何士英秉持公心,趋利避害,公正处事。如奏罢户部比岁巡盐之使及窀户养马之苦役。他了解到户部每年派人来检查盐税,不仅对征税没有好处,还使老百姓受到惊扰。同时祖辈都居住在两淮的人,既要辛勤地晒盐劳作,还要给朝廷供养马匹。因养马繁多,马匹四处乱闯,毁坏庄稼和盐场,造成追赔争讼之事经常发生。有的百姓因赔不起损失而危及人身安全,被迫逃往别处或躲藏起来。何士英不怕得罪朝廷,影响自己升迁,坚持百姓至上,上奏朝廷罢除养马之策,为民解忧,得到准许。
两淮都转盐运使掌握国家重要财政命脉,何士英身居高官,手握大权,人们看他是大肥肉一块。特别是谁能得到运司的“道引”(即盐票),谁就有了盐的经营权。所以,他是盐贩“围猎”的对象。很多人给他和他的同事送钱送物,请他高抬贵手。他身处利欲之中,却滴油不沾。他召集官员盐商于阶下,进行训诫,出示送来贿赂之钱,教育官员和不规之人,务须合法合规经营,坚决杜绝给官员和他进行贿赂的行为。并请他们把钱物全拿回去,如一意孤行,一经发现从重惩处。
何士英在扬州为官,思寻董仲舒故宅。经询诸耆旧及考郡邑志,发现两淮盐运使衙门乃汉董仲舒故宅,唯井之名尚存。何士英遂于宣德九年(1434)自筹资金修葺其古井,并建亭于其上,取名“董井”。并于司府之后,建“董子祠”。每到朔望之日带属下官员拜祭董仲舒,重温“正谊明道”思想。要求属下摆正位置,端正义利关系,告诫大家要仁义为本,不要做不仁不义、贪赃枉法之事。
仪真(今江苏仪征市)的许多渡口是全国水路重要口岸,载盐的船只没有不从这里经过的。白塔河(今安徽天长县)是私盐贩子和不法之徒的聚集地,犯罪十分猖獗。他得知情况后,立即上奏朝廷,在仪真设立称掣所,在白塔河设立巡检司,严厉打击走私犯罪和欺行霸市行为。此后,那些私贩、贪官、奸豪等黑恶势力销声匿迹,朝廷颁布的《盐法》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
在任上,他根据盐业的实际情况大胆进行盐票制度改革,优化盐的制造、收购、运输和经营。开源节流,堵塞漏洞,增加税收,由于合规经营,以盐促进各地商品在此交换,扬州一带成为食盐换取其他商品的集散地,市场空前繁华,漕运得到空前发展。既富裕了一方百姓,又使国家财政大幅增收。
时任吏部尚书蹇义据此上奏皇上曰:“东南财赋转运非公不可。为明朝开国以来理财第一人。”
皇赐国宝碑刻弘彰清廉第一人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曲水流觞”,各人做诗,并由王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他采用明夺暗换等非正常手段,从民间获得王羲之《兰亭序》后,敕令当时最著名的几位大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人精心临摹了一些,用以赏赐给王公贵族和手握重兵的外地方镇。有的方镇就把这些摹本石刻于碑上,以示纪念。而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则在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作为最珍贵的随葬品埋入昭陵,从此永绝于世。岁月茫茫,真迹既已殉葬,临摹本也日久沦失。所以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兰亭序》唐朝摹本被列为国宝。而唐朝摹本的石刻拓本自然也是极为珍贵。东阳何氏定武《兰亭序》拓本应为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临的石刻拓本,是所有临本中的上上品,其笔法、神韵最接近王羲之原作。
关于东阳何氏《兰亭序》的由来,明代中期隆庆年间,山阴状元张元忭是这样记述的:公元1127年,金兵大举南下,攻破北宋汴京(今开封市),掳走宋徽、钦二帝及众皇亲大臣,皇宫御府宝藏抢劫殆尽,北宋朝廷随即灭亡,史称“靖康之变”,所幸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即宋高宗)不在京城而幸免于难。金兵北退后,东京留守、义乌人宗泽在清点御府劫余藏物中发现欧氏定武石刻原石。在第二年(1128)把这块石刻用盒子装好驰送给当时在扬州的宋康王赵构。赵构见碑,如获至宝,喜爱异常,不时拓印几份用于赏赐身边有功之臣。不料几个月后,金兵得知赵构在扬州,就一路追杀而来,赵构仓促南渡之际,因石重不易携带,就命内臣把这块石刻悄悄投于扬州石塔寺之井中。从此,此石碑沉隐于井下,无人知晓。
明代宣德四年(1429),扬州石塔寺僧浚井,发现了《兰亭序》定武石刻,并为当时两淮转运使何士英所得。何士英深知此宝价值连城,毅然决定将此石送至京师。宣德皇帝感念何士英“历事五朝,两袖清风”,遂将此石刻赐于何士英。何士英在告老还乡时,乘船运河,将此石带回东阳老家南上湖村。归来时,何士英所带东西仅三件:一块碑石,一箱书籍,一只药炉。因载物太轻,船下沉度不够,船身不稳,船工找来两块太湖石,置于船上,适当压沉船身。这两块“压船石”现藏于南上湖祠堂内。皇帝以兰亭序石碑,赐给清官何士英,是朝廷对何士英“一白清风”的肯定与弘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明隆庆五年(1571),何士英的后人何静虚到京城请“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的状元张元忭为东阳何氏定武兰亭序作跋。此后几百年来,此兰亭石刻一直存留在东阳南上湖何士英的子孙后代手中。
东阳何氏定武兰亭序石刻碑,在明代就遭到过厄运。万历年间,东阳县令黄文炳喜欢舞文弄墨,当他听说何士英得到宣德皇帝赏赐兰亭序石刻后,就到东阳南上湖何士英后裔处借观。一见欣喜异常,顿生贪婪之心。他不顾何氏子孙们的苦苦哀求,也不顾读书人的“圣贤之道”,竟将兰亭石刻碑强行放入自己的轿中,往县城而去。何氏子孙和当地群众为保护祖宗留下的兰亭序石刻不致外流遗失,冒着犯上作乱的罪名,纷纷上路阻拦黄文炳的坐轿。黄文炳眼见要把兰亭序石刻窃为己有的图谋落空,恼羞成怒,将石刻从轿中往外掷落于地,扬长而去。何氏子孙已保存了140多年的兰亭序石刻碑,竟被黄文炳一扔裂为三块(由于此石刻为两面刻,在拓本中易被误裂成四块)。为减少收藏风险,便于保护石碑,何氏子孙当即商量:由三房子孙各分藏一块,今后不管谁要观赏,须三房会齐才行;如要传拓,须支付银两若干,且不轻易传拓。
600多年来,东阳南上湖何氏子孙后代,把祖先所得的兰亭序石刻视为传家之宝,一代又一代地加以精心保管,躲过了许多天灾人祸,使得精美的兰亭序石刻能完整地留存于世,何氏子孙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全国解放后,何氏后人把此碑捐献给国家,现藏于浙江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