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耳

  ■潘江涛

  石耳,又名石衣、岩耳,统属地衣家族。

  原本不识石耳。那天回老家磐安探亲访友,一学兄约我小酌,上来一盘黑不溜秋的清炒小菜。这菜,有豆腐锅巴的质感,却比豆腐锅巴耐嚼,清新爽口,美得不行。

  美,甘也。甘是什么?不是甜,也不是咸,而是某种恰到好处的味道。这味道,如夜间品东坡诗词,余味悠长,萦绕不去。

  “石衣,来自大盘山的问候。与常见的地衣,是兄弟俩。”听我发问,酒店老板陈先生热情推介。

  一味牵挂,几多念想。在老家小住的日子,只要见着石耳炖鸡、石耳炒肉、石耳煲汤等等,就像见着了梦中情人,口尝唇吻之外,还特别留心石耳的日常琐碎。

  地衣是常见的野菜,含着大地的气息,颜色、形状极似单片黑木耳。而在传统的生物分类里,石耳与地衣虽是同一种属,低等植物,却有贵妇与村姑之别。

  石耳是真菌和藻类共生的联合体——一脚踏进植物界,另一脚留在真菌界。它附着在耸立的山崖表面,天光地气作伴,像避世的隐士;地衣贴地而生,沙砾草丛为伍,像落魄的书生。李时珍遍尝百草,见多识广,给出中肯评价:石耳“状如地耳,山僧采曝馈远,洗去泥沙,作菇胜于地耳,佳品也”(《本草纲目》)。

  浙江的经济文章,虽说各有各的写法,但自然物产总是重要因素。老家磐安以药材扛鼎,盛产“浙八味”中的白术、元胡、芍药、贝母和玄参,俗称“磐五味”。而与传统药材相得益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试种成功的菌菇。时至今日,香菇、平菇、草菇、木耳、竹荪、灰树花、杏鲍菇、牛肝菌……大凡说得上来的菌菇,一年四季皆有出产。

  “磐五味”疙里疙瘩,概以地下块茎入药;菌菇圆润鲜靓,无不像花朵一样盛开。有领导在磐安主政5年,离任前归纳提炼了三句话:“山头比人头多,菌菇比村姑多,野猪比家猪多。”

  独异别地的自然禀赋,是上天赋予的。只不过,那时的菌菇,尚不包括当下的石耳——采撷、加工、烹饪,亦就近年之事。

  石耳对潮湿温暖的天气情有独钟,一年当中的大多数日子,是它们的精神洁癖所不能容忍的。这种看似卑微的生物生性矜持,不屑于踏足大气受到污染的生存环境。早年所以视而不见,只因石耳长在大盘山的悬崖峭壁之上,山民寻其踪迹,须攀山越岭,稍不留神,就有坠谷碎身之险。

  石耳外形扁平,表面呈灰白色,黑色的底部生着一层短短的绒毛,个体中央有一个像耳朵的吸盘——既是寄生悬崖绝壁的抓手,又是汲取日月精华的器官。成熟阶段,石耳会释放出许许多多由菌丝包围藻体的粉芽,随风飘荡;或由鸟兽、昆虫携带传播,一旦遇到适宜的岩石和良好的气候条件,粉芽又会萌发出许许多多新个体。

  苍穹淡远,群山如赋。未被采撷之前,石耳的孤独胜于滋养它的山石。一旦端上餐桌,它便脱颖而出,遂成“山菜第一”,入得“山家清供”。早在商朝,著名烹饪大师伊尹给商汤开列的食单中,就有“汉上石耳”。清人医学家赵学敏说:“石耳之美,见称于伊尹……盖上古已珍之矣。”

  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宰相,亦是首位有执业资格的御厨。但在伊尹的食单中,石耳仅仅是一种珍稀食材。而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以实例阐释“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理念,认为石耳“能润饥童颜”,功效“在木耳地耳之上”,已是一味强身健体的滋补之药。现代《中药大辞典》集纳古今医学之大成,说得更是明了:“石耳性寒,味甘,无毒。主治劳咳吐血,肠风下血,痔漏,脱肛及慢性气管炎等。”

  有古籍说:“石耳生天台、四明、黄山……诸山山崖,庐山亦多,最负盛名。”浙中腹地磐安乃“浙江之心”,南北东西紧邻新昌、天台、东阳、永康、缙云、仙居等6个县(市),彼此山地连绵、水脉相通,其生产方式、日常物产,乃至方言、宗教、文化艺术之传统,皆有相互影响的痕迹。更兼大盘山是“山之祖,水之源”,自新石器时代便繁衍生息着人类祖先,早已把那影响的痕迹融为自身。

  “山庖荐此如相继,不厌长斋老佛前。”盛夏时节,在磐安县城的一家路边店,我捧着一只粗瓷海碗,咝溜咝溜地喝着用粳米、石耳熬成的稀粥,居然品出了大盘山的厚重与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