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寰澄在1911
朱炜
□朱炜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以其惊心动魄的时代伟力,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成为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辛亥革命时,湖州人俞寰澄已届而立之年,在这段历史中,其曾发挥蕴蓄的力量。
俞寰澄,名凤韶,号任庐,原籍今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1881年出生于德清县新市镇。他自幼即不满前清政治,常慨然有革命之志。少年时至南浔求学,与张静江相识并结为好友。弱冠中举人,后涉足商界,随张静江同赴法国巴黎,任通运公司及通义银行经理。其间,幸识孙中山,捐银圆数万资助反清革命,并加入中国同盟会。
武昌首义后,宋教仁在《民立报》上每日发表社论和短评,号召“人人奋勇,早定乾坤”。除作舆论准备外,同盟会又在组织上做了上海起义的积极准备,联络士商,向清军的军火库——江南制造局发起进攻。关于上海起义的细节,诸书多不详或表述不一,众说纷纭。参看史料,推知攻打江南制造局的主要队伍是上海各行各业组成的商团,为志愿参加。俞寰澄等率商团敢死队以自制炸弹加入起义队伍,江南制造局守军以排抢击倒数十人,并拘留若干人。敢死队与守军相持,陈英士见势不利,乃以《民立报》记者身份入局劝降,被守军所获,关押在江南制造局内的客厅。此时多方遣人要求保释,均遭江南制造局总办张士珩拒绝。此时此刻,生死攸关,众人在跑马厅后侧马霍路同盟会机关谋议,究竟派谁去向闸北警察署长陈汉钦当面求救呢?
赶到闸北讨救兵的是俞寰澄和杨谱笙。当时俞寰澄住在今上海市虹口区平桥路寓所。据俞寰澄的外甥钟韩堂回忆,有一天,俞寰澄与杨谱笙各持手枪,在寓所天井里试放后,匆匆出门。两人于夜里一点钟扣响警察署的门,向陈汉钦恳求派兵支援,共同攻打江南制造局。最后营救出陈英士的,正是商团和援军。第二天清晨,江南制造局被攻下。无怪有“商团公会成立之期,即是上海光复奠定之日”之论,虽语涉夸张,亦非无因。而没有俞寰澄的连夜赴险,上海光复的如期到来难以想象,至少时间上会推迟很久。
1911年11月6日,沪军都督府成立,陈英士被推举为都督。俞寰澄回忆,他与黄膺白第一次见面,就在上海光复之日后,革命党人与地方绅士共同在上海城内旧海防厅开会,黄膺白从人丛中挺身而出,一番激昂慷慨的演说,决定组建都督府,推陈英士为都督,大计遂定。后来组织参谋团,俞寰澄因光复上海立下了功劳,被任命为参谋,力推黄膺白为参谋长,操练军队,会攻南京。
“到了辛亥秋季,杭州光复,我在沪军都督府,常有事到杭接洽。”俞寰澄在《回忆辛亥革命与首届国会时期之褚辅成先生》中如是写道。上海光复,对辛亥革命的整个局势有很大影响,江南制造局的占领则是上海光复的关键。在武汉战事处于不利形势,而在上海的起义又械饷两缺,这种局面下,能把江南规模最大的军火厂拿下来,有很重要的意义。一周后(11月13日),陈英士通电各省都督:“请公举代表,定期迅赴上海,公开大会,议建临时政府。”俞寰澄被举为沪军都督府三位代表之一,11月14日下午,沪军都督府财政部长沈缦云召集商界的紧急会议,议定维持市面、稳定金融的办法,俞寰澄与会并讲话:“古之用兵,必须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至今则举动文明,方能够力除苟敛,所以必须设法筹措。今沪兵共有四五千人,又有同志多人,均须协济,用款实在浩繁;又宁之新军、浙之援军均需供给。上海一县,不啻东南半壁之总粮台……目前,无粮饷,这是非常危险的。军票、债票虽为一时救急之计……务望大家踊跃相助,共渡难关。”俞寰澄的经济才能这一时期已获得展现。
11月15日至11月23日,俞寰澄参加了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就临时中央政府设立地点、领袖人选等进行了讨论,此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诞生有着直接关系。
有人知难而退,有人知难而不畏难。《汉民日报》载《上海来电等六则》有致浙江都督汤寿潜电文称:“现沈亦知难而退,俞凤韶如能胜大局,幸甚。”说的是陈英士委派俞寰澄为湖州军政分府长。俞寰澄到任湖州军政分府长的时间,当在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申报》1912年2月1日消息:“浙湖自光复后,兵力过单……军政分府俞寰澄君因商请上海沪军光复军……借拨第一团第一营于正月初三日加派参谋陈铁生及营长何劳,督同全军赴湖……”此外,俞寰澄还邀同乡好友梁希来湖州军政分府,负责新军训练。待湖州气象一新,俞寰澄挂冠离去。
民国新立,俞寰澄被选为浙江省参议会议员、第一届国会众议员,自此,基本不在政界任职,而活跃于工商界。俞寰澄之孙祖武至今保存着俞寰澄早年军旅照,应是辛亥前后的留影,照片上的俞寰澄风度翩翩。他本衣食无忧,甚至可坐享荣华,但他选择做一个革命者,选择了一条振兴中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