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切”统一招牌不可取

  □木须虫

  微观点: “一刀切”式的统一招牌不只反映出城市管理理念的偏差,也折射出管理权力的滥用与越位,不仅没给城市增色,反而是添乱。

  近日,四川成都一名网友发布视频吐槽,当地街道办在一年前要求他们将沿街门店的中文招牌全部改成汉语拼音,如今一年过去了,还没有改回去。她的小店是卖面的,门店招牌不仅不显眼,还经常被人误会是蛋糕店或者奢侈品店。记者从该网友处了解到,视频发布后,街道办已经与其进行了协商,有望很快解决。

  城市统一商铺招牌、广告牌,自然有必要,因为在相对统一标准的规范下,有利于公共秩序和城市美观。不过,商铺招牌、广告牌怎么规范,并不是没有边界的。

  首先,商铺招牌、广告牌的基本功能不能被抑制。商铺招牌、广告牌与经营内容互为表里,差异性、独特性是商业推广的生命,就像品牌的logo一样,相互之间越不一样,越具吸引力。所以,统一招牌,行政不能超越界线,干涉到商事领域的权利与自由。

  其次,商铺招牌、广告牌不能背离公众的审美口味。招牌、广告牌说到底都是给公众看的,过于统一自然犯了众口难调的大忌,甚至逃不了个人的静态审美标准凌驾大众审美的嫌疑。事实上,城市无法也不能做到绝对的统一,风格与情趣多元才会使得城市更加缤纷多彩,而什么都一模一样倒显得机械而缺少生气。

  其实,规范并不意味着绝对统一,和而不同,杂而不乱,都是相互包容、互为调剂中的统一。统一广告牌、招牌在兼顾公共秩序、商业经营与城市文化方面,并非找不到公约数和契合点,让桥归桥路归路。如,只对招牌的尺寸和悬挂位置与方式提出规范即可,怎么设计、怎么制作交给商铺与设计者自主决定,并不会影响到秩序和美观。就像邮票,方寸之间不同的设计、不同的风格,放在一起绝对没有违和感;又如烹饪,不同的菜,放在相对统一的容器内,摆在一起依然相映成趣。

  个案中的街道办强制商铺招牌中文改拼音,无疑违背了管理的本义,不但导致了招牌风格的同质化,使得经营项目外在形象的元素消失殆尽,而且拼音代中文带来了消费者普遍认知的混淆与紊乱,丧失了招牌的基本功能。

  类似统一招牌的行为在许多地方都曾发生过,很大程度都是缘于管理者的管理“洁癖”,机械地把整齐划一当作美观与规范,把一个人或者少数的审美当成管理的标准,变成了管理上的强加。毫无疑问,“一刀切”式的统一招牌不只反映出城市管理理念的偏差,也折射出管理权力的滥用与越位,不仅没给城市增色,反而是添乱。类似的作法也该戴上“紧箍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