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这一代人

  ■管征峰

  我女儿这一代人,滑着智能手机、iPad长大,对任天堂的游戏机爱不释手,小小年纪就有QQ、微博、微信账号,上中学后用Kindle、笔记本电脑,读大学用起了MacBook、Surface Book,这两年着迷于抖音、直播,没有见过互联网普及前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他们这一代人,1996年至2010年来到地球,是所谓Z世代(Generation Z),名副其实的互联网第一代原住民,2000年前后出生的那拨Z世代在社交媒体爆发的2016年开始走向成熟。北京冬奥会见证了好几个Z世代体坛明星的诞生,比如谷爱凌、苏翊鸣。

  总体上看,Z世代与X世代(1965~1980生人,他们的父辈)、Y世代(1981~1995生人)成长的环境不同,特征就很鲜明:比他们大不了多少的人主导着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因此他们能够迅速掌握新装备、适应新操作;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带动了他们更看重消费质量、注重消费体验,愿意为内容付费。当然,Z世代只是社会学者概括出的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虽有一定意义,但还是会因每个个体的生命经验、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有人说这一代年轻人慵懒、不愿吃苦,恐怕只是个别现象。

  这一代年轻人认为,人来到世界上,是来体验人生的,所以不必太压抑和为难自己,简而言之,他们讲究体验,追求“快乐”,容易冲动消费。我们这代人在消费前会深思熟虑,赚多少花多少,而Z世代不习惯等待,想什么就要得到什么,往往即时消费,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人甚至一手的买不起,二手货也要买来满足心愿。在他们的字典里,似乎没有省吃俭用、量入为出等我们上一代人奉为圭臬的字眼。不少年轻人对分期付款、贷款的接受程度很高,就是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

  和上一代人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同,这一代人走向社会时媒体生态已发生根本改变,他们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来自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无中心的特性使得年轻人不再害羞,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习惯于在社交平台实时展示消费过程。比如,我们全家出门吃饭,上菜后女儿总喜欢先拍照发到朋友圈,然后一边吃一边评价色香味。

  表面上看,Z世代自我、有主见、个性张扬,从他们的成长经历看,他们都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的,所以心理上觉得自己“很小”“很被疼爱”,因而特别喜爱“萌”的东西,用“萌”来展示个性,由此催生了“萌经济”。盲盒则是“萌经济”的典型,且迎合了Z世代追求快乐的心理。POP MART创始人王宁说过:“买盲盒就像买冰淇淋,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消费者获得5至10分钟的多巴胺。”Z世代愿意为这短暂的5至10分钟快乐买单,大把大把地花钱拆开一个又一个新盲盒,正所谓“一入盲盒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可不要小看年轻人,他们是成长中的消费主力军,是商家争夺的重要客户,因此,盲盒成了时下营销的新潮流、新热点。

  新冠肺炎疫情两年半了,我们这一代人线上办公、开会多了,到外地出差、旅游少了,工作、生活或多或少地被数字化影响和改变,实际上已经有了与Z世代年轻人共情的基础。但是,你如果仍然无法跨越代沟,理解不了Z世代追求的快乐,总是觉得他们幼稚、未经社会磨练,不知赚钱艰辛、生活不易,只会胡乱瞎花钱,那我只能无奈地说,我们与他们分属不同的年代。并排行走,各走各道,是最不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