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名就之后

  □王厚明

  人生在世,谁不想建功立业、扬名出彩?但功成名就之后,是妄自尊大甘沉沦,还是常思不足自奋蹄,不同心态导致不同选择,不同选择彰显不同格局。

  2021年《中国纪检监察报》曾剖析了重庆秀山县委原书记王杰案。王杰也曾是一位有志青年,大学毕业后任乡党委副书记,两个月后因工作表现突出提拔为乡党委书记,他一度踏实肯干,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然而王杰的蜕变源自在别人吹捧中自我陶醉。当上秀山县县长后,围绕在王杰身边说好话的人多了,对于“你很能干、有本事”“秀山建设得好”等糖衣炮弹,他感到沾沾自喜。王杰坦言道:“我那时觉得听到这些话比送我十万、二十万都高兴。”阿谀奉承的美言犹如一剂迷魂汤,让王杰放松了防线,丢掉了自律和警觉,最终陷入吹捧者的“圈套”,逾越了政商交往的底线,走向违纪违法的歧途,从一个县委书记沦为阶下囚。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人类天性中最深层的冲动就是“对被重视的渴望”。一个人随着事业的不断上升,各种诱惑和光环也会随之而来。但如果沉迷于颂扬和吹捧当中,就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迷失方向,在鲜花掌声的奉迎中误入歧途。无数事实印证一个道理:人一旦安享吹拍,就容易傲慢膨胀,进而迷失自我,即使能够风光一时,终究也无法走得更远。

  南宋著名史学家、《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在翰林院时,有一次为皇帝起草诏书,从早晨一直到傍晚,才把20多件诏书起草完。公务完成后,他在庭院间漫步,碰到一个老人在花荫下休息,便和他闲聊起来,老人问道:“听说今日文书很多,学士一定很劳心费神吧。”洪迈听后说:“是啊,今天起草了20多件诏书,都被我完成了。”老人赞颂他说:“学士才思敏捷,真不多见。”洪迈非常得意,骄矜之色溢于言表,夸口说:“苏东坡大学士也不过写得这么快吧!”老人先是点头表示同意,接着不无惋惜地叹气说:“是啊,苏东坡学士也不过如此,只是他从不翻阅检查书册罢了。”洪迈羞愧得脸红,自知不知深浅。从此他以此为戒,在向客人说起这件事,形容当时的心情时说:“人不可以自我夸耀,当时假如有地缝的话,我就会钻进去了。”

  《尚书·大禹谟》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心中总是自以为是,眼中总是目空一切,就会陷于“鼓空声高,人狂话大”的虚妄,犹如无形的枷锁捆住进步的手脚。洪迈能以羞惭之心消除骄矜之色,也是他成为一代文学大家的历史必然。现实生活中,要坚持低调做人、谦恭做事,善做浮名虚誉、自恋自大的“除法”,多除包袱、除杂念、除庸俗之气,不盲目高估自己的实力,不高估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位置,始终抱有一颗平常心,才能不断进步。

  当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一生不可谓不功成名就。然而88岁高龄时的他在鉴赏自己年轻时的一幅作品时,发现自己画功已大不如前,便每天深夜一笔一笔地练习描红。儿子不解地问:“您早就盛名于世,怎么想起描红这般初级的东西?”他回答:“现在我的声望高,很多人觉得我随便抹一笔都是好的,我也被这些赞誉弄得飘飘然了,无形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直到前几天我看到年轻时画的一幅画,才猛然警醒——我不能再被外界那些不实之词蒙蔽了。”

  齐白石的这种“猛然警醒”,同样也在提醒我们:人不可被功名蒙住双眼,找不着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看不清人生前进的方向;人不能在颂扬声中迷失自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丧失应有的进取心。存“自知之明”才能积“自胜之强”。越是功成,越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找准真实自我的位置,找到完善自我的起点,才能避免“江郎才尽”的困顿和“仲永之伤”的悲剧。

  希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刻有七句名言,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被认为点燃了希腊文明火花的却只有一句,那就是:“人啊,认识你自己。”这也不乏深刻的启示:人贵有审慎之念、谦逊之怀、敬畏之心,任何时候都要“三省吾身”,学会自警自察自审,越是功成,越要有“知不足”的清醒;越是春风得意时,越要有“不知足”的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