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低俗直播按下“关闭键”

  □戴先任

  微观点:相关部门、平台、学校、家长等要引导与教育未成年人文明上网,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法律意识,避免他们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合力按下低俗直播等乱象的“关闭键”。

  一面是低俗直播屡屡“刷新下限”,一面是儿童触网年龄不断降低。近年来,网络监管环境与内容生产要求趋严,但不少低俗直播仍然屡禁不止、频频“钻空”,给孩子的身心健康与思想观念带来伤害。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人首次上网的年龄不断下降,80后、90后是“网络移民”,00后、10后变成了“网络原住民”,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网络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诸如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藏身其间。而现在的未成年人从小接触网络,就更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尤其是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低俗直播屡禁不绝,一些未成年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在这个短视频直播时代,一些主播为了获得流量,取得关注,想方设法,手段层出不穷,比如卖惨、炫富、涉黄等等。未成年人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心智尚不成熟,认知能力、自控力都比较弱,低俗直播会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

  近年来,有关部门持续加大对低俗直播等网络乱象的打击力度,但低俗直播等乱象仍然屡禁不绝。这背后有着诸多原因。比如对于低俗直播,存在监管难、低俗内容举报难等问题。另外,用于保护青少年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如有孩子在网上找个身份证号就能登录;网上还有专门破解限制的攻略出售等等。低俗难禁的关键也在于低俗直播等流量大,对于追求“流量为王”、利益至上的一些网络平台难以真正与其“切割”。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发布、传播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应作出提示或者通知用户予以提示;未作出提示的,不得传输相关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发布、传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相关信息……亟待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让低俗直播等乱象得到根治,莫让低俗直播再成孩子的“精神鸦片”。

  平台要担起自身的管理责任,要自觉与低俗直播等“有毒流量”切割,加大整治力度。监管部门则要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力度,增加涉黄网络平台的违法违规成本,对各类涉黄犯罪要加大惩治力度,让“青少年模式”落到实处。相关部门、平台、学校、家长等要引导与教育未成年人文明上网,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法律意识,避免他们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合力按下低俗直播等乱象的“关闭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