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中年人的“小木窗”

  荞密

  拿到《小木窗》一书,就被封面吸引了。这个蓝色,淡然质朴,如同作者本人的气质。这是一扇让作者吴少云认识外面世界的小木窗,也是一扇让外面世界认识丽水的小木窗,由实到虚,由小见大,从安南乡下到城里,从少时辍学在家到如今当地作协的前辈,少云老师已经坚持了50多年。

  文集分为三部分,故乡的风景风物风俗、故人、故事。我着重读了故人这部分。这些故人,生者已老,死者已矣。古老的生活方式,终将消失的村庄,字里行间,展示了浙西南乡村生命的朴素、生存的智慧、人性的美。

  21篇故人文章主人公,大都是村里普普通通的农民,作者的亲人邻居发小。虽然题材很小但命题很大,这些文章连起来看,其实蕴含着作者对生命、生存、生活的体验、思考和感悟。

  生,该如何生存、生活?这些平凡的小人物告诉我们答案:要真诚地活着,知足感恩,爱亲人爱周围的一切。比如,从小被边缘化的增考,却是干活的好手,“差孩子”一点也不差;《情义夫妻》苦难的嘉耀和广东女人忍痛分开,又经常联系,都是出于情义,闪耀着底层人民最真诚的人性之光;《我要种南瓜》的老太太,没空瞎扯什么幸福不幸福,只要把当下的活儿干好就是好,这里蕴藏着古老朴素的幸福密码,所谓的修行就是种菜就好好种菜,吃饭就好好吃饭,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很难幸福;还有《幸福的选项》清扫巷道的瘦老头,拿着微薄的工资为干好工作忧愁恼火甚至影响吃饭睡觉,这些都是热爱的力量带来的人格魅力。

  无论做人还是写文章,最怕陷入自哀自怜的小伤感小情绪,年少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成年人的文字要自觉挣脱这种情绪。什么才能拯救小伤感小情绪?顾随先生说得很好:惟力(力量)。比如《母亲是一盏灯》,母亲多病,就像一盏随时会灭的灯,但是她隐忍坚韧,让这盏昏暗的灯光照亮孩子的内心,换来一片安宁。这是这片土地滋养出来的很自然的坚韧,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平淡平静地看待人生变故。以前总很佩服不断开拓人生疆域的人,而现在更敬佩这些能承受命运最厚重的匍匐的人。如果说这些人物的色彩,我想就是生命的原色,他们更能接住命运好好坏坏的礼物。

  年少喜欢华丽辞藻浮夸情感,看少云老师的文字,或许觉得故事也无趣。年岁稍长,却越来越喜欢。文字冲淡自然,若静下心慢慢品味,便能读出其中的苦味,再品,是苦后的回甘。关于生命,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死亡。文集里有很多篇幅写了亲人生病治病,面对衰老,迎接死亡。父亲的手术以及病逝前编织的22把小炉扇,母亲的多病,岳父的越来越健忘,还有属于姐姐最后的月光。字里行间我看到一个中年人克制的爱。虽然这个内容有点沉重,但是文字很节制,几乎没有多余的渲染感情的话。

  这是以一个成熟男性的视角写的。《二十二把小炉扇》结尾甚至非常平静地用了补叙的手法,认真地记录兄弟各得11把。其实,认真记录,就是一种追思与怀念。我尤为喜欢的是《最后的月光》,读了好几遍,流了眼泪。比起年迈的父母去世,姐姐的情况更让亲人难过。深深的情却浅浅地说,这也是作者一贯的风格。开篇平白如话,哪怕介绍姐姐的病情,都是轻描淡写。当姐弟坐着赏月,回忆就像月亮一样,一点一点爬上来,对儿时的怀念,对生的留恋,对死的无奈,逐渐蔓延开来。情到深处,有一整段关于月光的文字:“月亮从姐姐家门前的田野上,一点一点往山后移去,今晚的月光,好圆,好亮。月光下,姐姐门前的晒棚,晒棚前面的稻田,稻田前面的古柳杉,古柳杉前面的空旷,空旷远处的山峰,全部洒上了一层月光的颜色。灰白如水,清寥若雪。”目之所见,都是如水如雪的月光;心之所及,都是姐弟忍住的泪水。这一晚的月亮,是作者往后余生挥之不去的回忆。在写人的文章里,作者多用白描手法,很少见作者用大段的景色描写烘托情感。任是再坚强的男人,此刻内心情感汹涌,文字奔涌而来,不得不发。

  深刻的乡村生活体验,浸润透了作者的年少岁月,他对这片土地及生活爱得深沉,下笔也是游刃有余。故人已谢幕,爱恨已入土,村庄终将消失。少云老师的朋友圈,发了好几次甘竹山的图片,生活已经回不到从前,这些故人的生活也不复重现,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哀思和怀念。

  我常常想,这些从乡村走到城市,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生活下去的人,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保持来自生命原住地的美好品质。“他狂由他狂,明月照大江;他横任他横,清风拂山岗。”保持一颗初心,方得始终。这是一扇中年人的小木窗,温暖、简单、干净。窗里窗外,蕴含温情,沉淀力量。认识少云老师的人,无一不称赞文如其人,人文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