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在牛圈做研究

  □张达明

  1938年,华罗庚结束在英国剑桥大学的进修回国,又经过千里跋涉,来到昆明找到半年多杳无音信的妻子和孩子,之后在西南联大数学系任教。

  刚开始,华罗庚与陈省身、王信忠同居一屋,后来房子被日寇飞机炸毁,走投无路之际,闻一多伸出了援助之手。华罗庚一家六口与闻一多一家八口合住在一间不到20平米的厢房里。

  因为拥挤不堪,华罗庚只好在昆明西郊的大河梗村找了个牛圈,用最便宜的价钱,把牛圈上头用来堆草的楼棚租下来。牛住下面,华罗庚全家人住上面。

  当时,在昆明,即使是郊区的贫苦农民,也极少有在牛圈上面的草棚里居住的,而华罗庚这位大名鼎鼎的数学教授,竟以惊人的毅力,拖着残腿在相距十几里的学校与牛棚之间跋涉。晚间伏案于牛圈的楼棚,潜心于数学专著和论文。牛在柱子上擦痒痒,整个楼棚就晃动,人在楼棚上就像喝醉了酒一般。对此,华罗庚感慨道:“清高教授,呜呼!清则有之,清者清汤之清;而高则未也,高者高而不危之高。”到了热天,蚊子成群地在牛圈飞舞,虱子跳蚤也来吮吸数学大师的血液,但华罗庚每晚都工作到深夜。

  不久,华罗庚的又一个孩子出生了,他实在无力去挣额外的收入,也无法送妻子去医院分娩,孩子就在那间破屋里呱呱坠地。望着这个生不逢时的苦孩子,华罗庚辛酸而不无幽默地说:“这孩子就叫华光吧,我们的钱都已经花光了。”

  就是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华罗庚于1942年完成了30万字的巨著《对垒素数论》文稿,然而在寄给重庆的中央研究院后手稿被遗失,致使他大病一场。病愈后,他没有马上重写二稿,而是思考新的数学问题,很快完成了另一部著名的学术专著《数轮导引》,并于1944年重新完成了《对垒素数论》英文版,由苏联国家科学院出版。

  1944年,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华罗庚一家才告别整整住了3年的牛圈,回到城里,住在一间瓦檐低矮、潮湿拥挤的破平房里,继续他的数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