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惜别 寄情怀远
赏傅抱石《折柳送别图》
郑学富
![]() |
傅抱石《折柳送别图》 |
□郑学富
看了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折柳送别的场景,使我久久难以忘怀。记得傅抱石于1944年曾创作一幅《折柳送别图》,画面中两位高士折柳相赠,二人对视,流露出不舍的神情,同时也有一种忧虑和担忧。背景采用泼墨写意的手法,远山如黛,大片的留白形成了浩淼的水面,两株枯柳枝干用浓墨勾画点染,更显其沧桑,淡墨点染稀疏的柳叶,渲染了孤寂的气氛。
傅抱石的人物画最显著的特点是飞动的线条,他在传统的工整笔法中加入了写意的元素,表现出疏简迅捷的轻松笔触,与圆劲流畅的长线条相配合,力求人物动态与神韵的高度统一。其题材多是将诗词意境移入画内,或将历史典故、轶事趣闻再现于尺幅之间。以此表现画家心中的情绪,或愉悦,或忧愁,或振奋,或惆怅。这幅《折柳送别图》所表达的就是古人折柳惜别,寄情怀远之意。
据笔者理解,《折柳送别图》含有三层文化寓意:
一是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柳树万千柳条,细长缠绕,情意绵绵,人们常借柳丝表达无尽的怀念与相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赋予了柳树的离别意境。刘禹锡有“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的吟诵。柳絮之“柳”与“留”谐音,“絮”与心绪之“绪”谐音,即依依不舍之情意。唐人送朋友出行,出长安城到灞河边就不再往前送了,于是在灞桥之上依依惜别,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李白《忆秦娥·箫声咽》云:“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描写了灞桥之上,友人凄怆离别,折柳相赠的情景。由于灞桥之上,无数次上演生死离别的场景,成为销魂伤心之地,故又称灞桥为“销魂桥”。沈彬有“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的诗句。久而久之,“灞桥折柳”演变成一种风俗,风靡全国。
二是祝愿出行平安。柳条有避邪的作用,古代有“榆树救荒柳树祛病”之说。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免虿毒。”佛教故事中南海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即为一手托净水瓶,一手拿柳枝,为人间遍洒甘露,祛邪消灾。同时,柳又富有药性,因此被古人视为长寿祛邪的吉祥物。古代交通不便,人们远游有生离死别之感,亲朋好友远行的时候,赠送一枝柳条拿在手中,不仅有挽留之意,而且有预祝友人长途跋涉百邪不侵、旅途平安之意。
三是预示前程似锦。春天柳絮翩翩,漫天飞舞,似离别愁绪,也是延续生命的种子。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有强大的生命力,插土就活,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折柳赠别还蕴含着美好的祝愿,希望亲朋好友到了新的地方,能迅速适应新环境,像柳条一样很快地生根发芽,长成一片新绿,成为一望无际的森林。清朝陕甘总督杨昌浚看到当年左宗棠在河西走廊和新疆所栽的柳树已是郁郁葱葱时,不由得感慨万千,写下了诗句:“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