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余杭区政协委员提案呼吁:

乡村振兴,从人才抓起

  □本报记者  陶迈卿

  乡村振兴,人才是重要力量。在今年初召开的杭州市余杭区政协全会上,区政协委员俞美玲、叶亿龙、 赵志强、陈影秋提案呼吁,乡村振兴要抓好人才振兴,让本地人才留下建设家乡,让外来人才入驻乡村助力共富。

  问题:

  青壮劳动力不足。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余杭区城镇人口增长约58.96万,而乡村人口仅增加约5.51万,其中的青壮年数据差距再一次拉大。出于工作发展、家庭收入、教育医疗等方面考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选择涌入到城镇,留守农村的多是老弱群体。青壮劳动力不足,导致农村劳动力难以跟上发展的需要。

  人才难引进难留用。农村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大学生村官”等项目,短时间内效果尚可,但不少地方出现了服务期满后人才难以留住的现象。福利待遇、学习晋升等人才引进后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人才教育配套缺失。一方面是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常驻居民后代的教育需求,因学离乡、无学换地也是青壮年家庭不断流失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是成人职业教育存在巨大缺口,无论是原住民还是新引进人才,都有且应该得到再教育的机会。大多数农村地区受制于当地条件,在成人职业技能教育普及上普遍发展无力。

  建议:

  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可以结合乡村当地的农业和产业,优化招商政策,加大用地住房、专项贷款支持力度等,带动更多优质企业前来入驻,吸引本土青壮劳动力回流,吸引外来人才创业。

  优化人才管理机制。因地因岗因人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可以用专项扶持和考评晋升机制、晋升政策倾斜等。对于工作业绩突出或做出特殊贡献的人才,还可通过多渠道进行宣传并通报嘉奖,提高其荣誉感,进而提高留存率。

  持续完善教育配套。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投入,从基础设施、教师质量、人员待遇、公民联合、名师支教等方面入手,吸引更多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入并长期留用,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口碑,缩短城乡教育差距,让本土青壮劳动力和引进人才的后代可以在自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发展乡村成人职业教育。分人群、分层次,系统化地发展乡村成人职业教育。 一是组建专家团队,培育更多“三农”带头人。邀请企业家、本土专家进行定期巡回讲座,分享其成功经历和经验建议,配合专项政策扶持,培育更多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三农”带头人。二是分阶实操技能培训,覆盖村镇全员。以村镇为单位成立成人职业培训点,配合余杭区“一镇一品”方略,开发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个性化成人职业教育课程,满足城镇常驻各类型、各层次人员的受教育需求和市场需要。三是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保障培训质量和实操效果。除开发“个性化课程+技能分阶认定”来保证课程长期实用性外,还要提供“专项培训经费扶持+长期跟踪指导”来保证全员参与率和增强培训效果,使乡村职业技能培训不是偶尔一次的“毛毛雨”,而是源源不断的滋润,培育更多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符合新时代乡村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