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省委会提案为民发声

扩大长期护理险受惠面

  □通讯员  周舟  本报记者  陈红威

  我省老龄化程度和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长护险的制度探索起步较早、步伐较大。目前,全省5个长护险试点地区覆盖参保群众877万人。九三学社省委会在今年初召开的省政协全会上提案建议,建立全省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让长护险的受惠人数更多。

  情况:

  政策缺乏顶层设计。试点地区参保范围不统一,有的仅覆盖职工医保,也有的覆盖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方式多元,普遍与医保缴费捆绑,多依赖于医保基金划转。个人筹资比例偏低,未能充分体现个人缴费责任和社会保险风险共担原则。待遇基本以保障重度失能人员为主,待遇享受人员偏少。待遇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为下一步全省统一带来难度。

  协同联动机制未有效建立。试点地区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造成相互间政策体系独立,失能评定、准入门槛、待遇标准等兼容性不够。作为长护险待遇享受准入条件的失能等级评估,与民政的老年人能力评估、残联的残疾等级评估、卫健的老年护理需求评估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缺乏互认机制,部门协同不够。

  护理服务产业发展滞后。护理服务供给不足、发展滞后,民营护理市场主体培育和引进力度不大,具备资质的护理机构少,小微护理机构多,影响服务质量和能力。护理员整体学历技能水平、收入待遇、社会地位都较低,且缺乏科学培训体系和政府鼓励政策,专业护理人员存在较大缺口。

  服务监管机制有待完善。长护险具有参与主体多、服务周期长、服务供给情况复杂等特点,特别是居家护理服务对象,存在不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失能评定过程中出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从评估到服务供给全程监管难度大。

  建议:

  省级层面建立统一的长护险制度。加快完善适应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制度设计,推广嘉兴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城乡一体、覆盖全民、独立险种”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统一制定出台实施方案,统一保障范围、筹资机制、待遇标准等核心内容,推动全员共享的长期护理保险尽早落地。将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人员全部纳入长护险保障,逐步将失智和中度失能人员纳入保障范围,提高群众获得感。根据我省人口结构、失能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精算模型,适度强化个人缴费责任,建立用人单位、个人、财政三方合理分担机制,设计科学合理的缴费和待遇保障方案。

  建设协同联动的标准体系。加快建立长护险评定、服务、经办、监管四个闭环式的省级地方标准体系,为各地提供标准化、规范化操作依据。完善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指标,建立评估结果跨部门互认机制。从失能人员生活照料和医疗康复需求出发,建立全省统一的长期护理服务清单。

  推进护理服务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各类养老、医疗、护理机构进入长护险服务队伍,鼓励民营机构等社会力量加入,增强市场竞争活力。尽快建立全省统一的长护险护理服务水平评价机制,严格培训考核制度。开展行业工资指导价研究,规范护理市场行为。加强相关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强化护理岗位正面宣传,提高护理员的社会和自我认可度。

  完善智慧服务与监管机制。将长护险申请、待遇支付、服务质量等功能模块纳入省“智慧医保”信息系统建设,积极引入第三方监管力量,实现全流程闭环监管。强化医保与人社、卫健、民政、残联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省市县的纵向联通,对长护险经办管理流程进行系统性重塑,构建实用、管用的多跨场景和协同方案,切实提高长护险服务监管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