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相逢皆旧游
陈大新
□陈大新
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759),贾至由汝州刺史贬为岳州司马,这一年的秋天,李白因留放夜郎逢途中于三峡遇赦,也来到了岳州。两位诗人患难相逢,贾至写下了《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诗云: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
江畔枫叶初带霜,渚边菊花亦已黄。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
这三首绝句,向来评家以为第二首最佳,不单清词丽句,且境界深远,意味深长。“无近远”是故人相逢,难舍难分,“吊湘娥”则皆为流落他乡之客。闻一多《唐诗大系》也只选取了第二首。但将三首绝句作为一个整体来赏析仍有必要。
这三首绝句写的都是同一件事,与老友同游洞庭湖。秋天的洞庭湖,景色明丽壮观,湖岸经霜的枫叶,落红纷纷,渚边的菊花金黄灿灿,天边有孤雁远影,正与湖中一叶扁舟相对应。洞庭湖水波光粼粼,二三相知诗友泛行其间,载酒吟诵,抒怀话旧,不觉日沉西山。然游兴未尽,不计归程,却又迎来一轮秋月,高挂中天。组诗中“乘兴轻舟无近远”与“轻舟落日兴不尽”反复强化了江上相逢旧游激起的兴奋之情。故人相遇,但同为他乡之客,故有“湖山永望不堪愁”。以江畔枫叶、渚边菊花,衬托出洞庭秋色,而明月秋风、轻舟落日,摹写洞庭之游。同游者不单是故旧,且有着共同的遭遇,在洞庭的湖光山色间,有着相同的感受,正是这样的相逢和同游,才使同游者“兴不尽”“意何长”。三首七绝,紧密衔接,环环相扣。
题中“初至巴陵”的巴陵即岳州。裴九,一说即裴隐,其人事迹不详,但与李白早有交往,李白曾有《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一诗有云:“我行望雷雨,安得沾枯散。”“空将泽畔吟,寄尔江南管。”那时裴隐在江南,李白在流放途中,盼有朝廷大赦,如大旱之盼雷雨。而裴九亦为贾至的“旧游”。贾至与李白结识于天宝年间,距此次相逢已有十多年了。
贾至(718~772),字幼邻,洛阳人。天宝元年(742)中明经科,授校书郎,出为单父尉,后为中书舍人、知制诰。天宝十五年(756),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贾至奉玄宗命撰传位册文。文成,玄宗览后叹曰:“昔先天诰命,乃父为之辞,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可谓继美矣。”玄宗命贾至随韦见素、房琯奉册文到灵武,于是留在了肃宗处。然肃宗深忌跟随玄宗入蜀的旧臣,在宦官李辅国的操纵下,房琯遭排斥,贾至坐房琯党于乾元元年(758)先贬为汝州刺史,二年秋再贬为岳州司马。贾至在岳州三年,曾编有《巴陵诗集》。
代宗即位后,开始起用玄宗旧臣,贾至也复为中书舍人,又先后任尚书右丞、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大历五年(770)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以右散骑常侍卒,年五十五岁。独孤及在《祭贾尚书文》一文中称:“追念夙昔,尝陪讨论。综核微言,揭厉孔门,匪究枝叶,必探本根。高论拔俗,精义入神,誓将以儒,训齐斯民。文章陵夷,郑声夺伦,兄于其中,振三代风,复雕为朴,正始是崇,学者归仁,如川朝宗,六义炳焉,自兄中兴。”贾至是以儒学为根本的。乾元间,杜甫与贾至同在宫中供职,曾有《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诗中有句称:“南宫吾故人,白马金盘陀。雄笔映千古,见贤心靡他。”《唐才子传》评曰:“至特工诗,俊逸之气,不减鲍照、庾信,调亦清畅,且多素辞,盖厌于漂流沦落者也。”
贾至与李白、杜甫皆交谊匪浅,在当时颇负盛名。但由于他的作品失传较早且较多,故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