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里的细节
——读《新中国极简史》
李剑峰
李剑峰
新近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极简史》,以每年一篇,每篇1500字左右的文章,记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至2019的年度故事。每篇标题也是当年度关键词、主题词,因此文章读来非常明了和集中,70篇文章连接起来,共和国的历程非常清晰。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部当代史,是离我们最近的历史。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老百姓从身边的衣、食、住、行、通讯等,感受到 了巨大的变化,用“翻天覆地”一词形容一点也不会过。
老百姓的感受是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相较而言,此书作者陈晋是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因此视野不一样,掌握的资料也更准确、全面和权威,在每篇叙述中,冷静、理性和客观,满满的全是“料”,全是“货”。记叙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既有宏观局势的表述,也有重大事件的记录,同时对失误和内乱也没有回避。
我对书中出现的“细节”更感兴趣。细节对共和国来说,只是一个个很小很小的“点”,而这些“点”是有人物、有情节、有内涵,是鲜活的、有张力的,富有感染力,也是富有代表性,甚至震撼人心的。
如在1949年“和历史约会”一文中,讲到解放军开进了上海,第二天一早,一位年轻人打开自家大门,看到解放军睡在马路边上,不禁感叹:“看来,国民党再也回不来了。”这位年轻人也是看重“细节”的,从睡马路见证了解放军铁一样的纪律,而且和国民党作了比较。这位年轻人就是民族资本家代表性人物,几十年后成为共和国副主席的荣毅仁。
在1950年“告别”中,面对土地改革和阶级成分划分,湖南韶山的乡长犯了难,按原有财产,毛泽东家应划富农,但又于心不安。于是他给毛泽东写了封信,只字不提划成分的事,只说搞土改了,韶山一带初步推算人均可分九分三左右的田地,不知主席一家有几口人分田地?毛泽东一看就明白了,特地让人转达意见:所有财产分给农民;自家划分为富农……我一是敬佩这个乡长的胆量和情商;二是惊讶一个乡长的来信是如何落到一个国家主席、一个执政党主席的案头的;三是感叹这完全是“高手过招”,结局是如此完美。
在1977年的“徘徊前进”中,9月,中央决定恢复高考。一个女知青在农田水利建设工地上热火朝天地干活,她父亲推着自行车来到生产队长跟前说,邓小平说“要鼓励考生复习”,就这样为女儿请了假,载着女儿高高兴兴回家了。重启废除了11年的高考,不仅给千千万万青年开启了光明之路,也给中国开启了灿烂的道路。
1984年的“四季都在收获”中写道:“8月30日晚上,在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朝内大街头条居委会举行的发证仪式上,共有172户的380名居民领到了身份证。”“到1990年底,第一次集中颁发居民身份证工作基本结束。”以前外出需要到单位,没单位的就得求村或居委会打个介绍信带上,才可以住宿什么的,介绍信上还要注明有效期几天,过期就作废了。没有介绍信,你在这个世界上就“流动”不起来,小小一张居民身份证,给政府管理和公民人身自由带来多么大的变化啊。
在2003年“测量民族的体温”里,在医治“非典”患者时,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冲在前面,高喊“这里危险,让我来吧”,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当她被感染了,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写下了“不要靠近我,会传染”的字条。同样,在1968年,一架夜航飞机在北京机场失事,当人们把科学家郭永怀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的两具烧焦的遗体分开时,发现紧贴在两人胸部之间的一个皮包安然无恙,里面是热核导弹试验数据。22天后,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成功试爆。他们走了,我想他们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什么叫大爱,什么叫担当,什么叫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都凝记在人们心头。
这些细节或温暖,或诙谐,或悲壮,或激动,都犹如星光闪现在新中国的征途上,而且永远印记在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