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祸害古村”

  □王厚明

  冯骥才是中国当代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已过古稀之年的他已经渐渐远离作家的光环,一年中有多半时间都在中国那些濒临消失的古村落间奔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谈论的也都是古村落保护,被誉为中国古村落保护第一人。谈及写作和文化遗产保护,冯骥才说:“文学是我的精神事业,是我敬畏的事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时代性的、也是一个历史性的使命,我们必须要做。”

  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城镇化的步伐越来越快。由于一些城市保护意识不强,古城古村遭受了破坏。随着一座座古城拆除,一个个古村消失,冯骥才看到的是“每一分钟,都有文化遗产在消失”,他感到文化遗产的流失,不仅是历史文脉的截断,更是中国记忆的伤痛。他忧心如焚,眼看古城变新城,古村变荒村,不禁大声疾呼:“古城已经完蛋,别再祸害古村!”

  在冯骥才看来,古村落的价值绝不小于万里长城,抢救古村落就是和时间赛跑。因此,冯骥才在他主持的学院上课,除了文学创作和绘画的内容之外,心思精力都用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上。

  早在1994年,天津的城市改造迫在眉睫,深爱着这座城市的冯骥才忧心忡忡,为了保护天津老城的文化遗产,他自费组织学者、摄影家67人,把整个老城的街道一条条考察了一遍,拍摄了3万多张宝贵的影像资料,完成了对于天津老城“仪容仪表”的存档。同时,冯骥才给政府提了一个古城保护方案,政府汲取了其中部分意见。进入新世纪后,冯骥才更是把田野调查纳入自己的基本工作范畴,他认为:“应该到田野,到山间,到广大民间去发现和认定遗产,要和当地人讨论如何保护好这些遗产,而不是舒舒服服在屋子里坐而论道。”于是,每年有1/3的时间,冯骥才都带着人员和设备行走在大地上,有形的、无形的、静态的、动态的、城市的、乡村的,凡是有文化遗迹的地方都进入他的考察视野、思想范围、情感世界。

  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并被文化部聘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后,冯骥才对民间文化遗产和古村落的保护更是不遗余力。他先后提交“关于紧急抢救民间文化遗产”“规划新农村建设要注意古村落保护”等多个提案。并在2006年主持浙江嘉兴西塘“中国古村落保护论坛”,一句“愿我们今天的努力与奋争,能换来明日美丽不败的田园风景”,写进了当年的《西塘宣言》。

  2011年,冯骥才等到了一个难得的关键机遇。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文史馆60周年纪念会上,他同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到了“古村”这个话题。心情十分激动的冯骥才甚至撇开了稿子,直言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我说当时汶川地震以后,您不也被大禹的故乡,禹里庄,当时沉在堰塞湖底下着急,我说中华民族何止一个大禹的故乡,我们民族千头万绪的根都在村落里边,但是村落在大量地消亡。”

  在冯骥才等人的不懈努力和奔走呼吁下,古村文化的保护被国家纳入了实质议程。很快,国务院落实了相关的举措,拨款100亿,古村保护计划分批次进行。如今,一座座独一无二又濒危的传统村落被细心呵护,越来越多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传统村落开始焕发新生,留住了“乡愁”,传承了文化基因,延续了历史文脉。而这片乡愁不仅是冯骥才的牵挂,也是大声疾呼“别再祸害古村”的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