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名士之乡的文化基因
——读《越中名士文化论》
岳成龙
![]() |
![]() |
岳成龙
水乡、桥乡、酒乡、名士之乡,是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金名片,其中含金量最高的非“名士之乡”莫属。曾任越州长史的唐代诗人宋之问称“灵越多秀士”,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夸绍兴“士比鲫鱼多”,开国领袖毛主席赞“鉴湖越台名士乡”,实在是古今共识,名副其实。
作为越文化研究成果之一的《越中名士文化论》,有着学术论著难能一见的清新。甫一开卷,久违的阅读快感便扑面而来,眼睛为之一亮。著者是日本大阪大学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望衡先生。陈先生是湖南人,曾在浙江大学工作数年,又是绍兴文理学院特聘教授,得越地地利、人和之便,因缘际会,独具慧眼,以今绍兴为中心,涵盖今浙江省大部分区域的名士文化现象立论,终于成就一部不可多得的论著。
称《越中名士文化论》不可多得,是因其做到了“三个度”。一是理论有高度。陈先生识见高明,立论高超,高屋建瓴,举重若轻,透过文化现象抓名士本质。著者抽丝剥茧,披沙拣金,归纳总结越中名士的共性、亮点,提炼出越中名士的四大精神谱系——天下情怀、忧忡为国、圣贤传统、胆剑精神。越地不仅有众所周知的卧薪尝胆、胆剑精神,还有大禹、会稽太守马臻、越州知州范仲淹等的天下情怀,谢安、姚启圣等的忧忡为国,尧舜禹、王阳明等的圣贤传统。著者又萃取越中名士的四大学术传统——会通创造、实学一脉、异端风流、诗性浪漫。如将宋代陈亮、叶适的实学成就追根溯源至先秦之范蠡、文种、计然,如由东汉王充到鲁迅的异端风流、批判精神,由魏晋王谢风流到贺知章、张岱的诗性浪漫,均别具只眼,道出了越中名士的别样风采。
二是分析具深度。该书共五章,前两章说明越中名士文化“是什么”,后三章回答了“为什么”,即越中名士文化的成因。著者从山水因缘、社会因缘、时代因缘三个维度做了精辟深入的分析。东汉越地乡贤虞翻曰:“海岳精液,善生俊异。”清代乡贤吴悔堂云:“山秀水清,风景常新,英贤辈出。”陈先生结合前贤卓见,从风水、山水说开去,概括出越地山水“雄秀相宜、以秀为主,融入生活、会心适意,水陆均便、触目皆画,云烟为隔、尘天两得”四大特点,充分论证了越地山水秀甲天下、堪比人间天堂的特质。著者接着论述越中是“华夏祖庙、文化荟萃、艺美渊薮”,妙论迭出,精彩纷呈。其中“时代因缘”一章,以史为经、以人为纬,从救亡之际、变革之时、革命之秋、升平之世四个时态,说明时势造英雄、越中出名士的必然性,行文引人入胜,令人心悦诚服。
三是笔端富温度。这是“一次壮丽的巡礼,一次崇高的精神洗礼”,陈先生笔挟激情与热情,字里行间饱含深情,论述不仅有温度,而且有热度。通观全书可以发现,著者在文中常用感叹号、排比句,既有对名士的敬仰与崇拜,更有对“名士之乡”的自豪和赞誉。
《越中名士文化论》的“三个度”,是建立在“三个学”的坚实基础上的。一是文化学视角。“研究越名士的著作不算少,但基本上属于传记或传论,将越名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似较为少见。”陈先生有先见之明,又敢为人先,将越中名士文化作规律性探寻,高度概括、系统阐述,自带文化学品质。二是美学底色。陈先生学贯中西,出入于文史哲,而美学是其当家本色,立身之本。因此,该书时时处处透出一股美学风味,读来常常使人联想到宗白华《美学散步》、李泽厚《美的历程》等名家名作。三是文学格调。陈先生是学者,也是作家,曾出版散文集《妩媚山水》等。因此,使得该书高出众人一筹,非同一般枯燥单调的学术论文集成,而是串珠成链、深入浅出、精心结撰而成,犹如品赏优美散文、抒情美文,令人手不释卷,禁不住想一口气读完。
陈望衡教授既有历史人文情怀,又有现实文化关怀,既博古通今,又知古鉴今,“名士文化,实质是人才文化,而人才永远是国运之系”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发人深省!有鉴于此,我们应当继往开来,理论联系实际,让历史照进现实,自觉将《越中名士文化论》等作为打开“名士之乡”的“重要窗口”,全面深入了解名士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我们应当在保护和利用名人故里、故居、名人馆、清廉馆等现有资源之上,统筹规划有品位、成体系的“名士之乡”经典旅游线路,做到文旅融合、古今辉映、近悦远来。我们应当树立人才至上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真金白银、筑巢引凤,将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上,全力打造新时代“名士之乡”人才高地,再创“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