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状元”翁同龢

  □刘中才

  1856年春天,清政府在京组织会试科举考试。按照大清科举制度规定,考中者将被录为贡士,一个月后,贡士再次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策问考试,最后的录取者悉数赐进士出身。进士分为三甲,其中一甲只有三个名额,即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

  这一年,才华横溢的翁同龢、孙毓汶两人同时晋级贡士之列。当时,清廷的考官和坊间大都认为,这一届的状元非翁即孙。因此,翁、孙二人也都竞相暗自用功,精心准备,力争在殿试中拔得头筹。

  由于翁同龢、孙毓汶都出自名门望族,双方的父亲都是清廷大臣,两家又是世交关系,因此,在殿试前夕,孙家特意邀请翁同龢到孙府暂住,以便第二天同孙毓汶一起参加考试。

  从内心来说,翁同龢并不想去,但是碍于情面不好推辞,最终应承下来。

  来到孙家,翁同龢被安排得十分妥当。当天晚饭过后,孙毓汶的父亲孙瑞珍(时任户部尚书)以长辈的身份,与翁同龢开怀畅谈,以至于凌晨时分才结束。原本困倦不已的翁同龢回到屋内准备休息,不料还未就寝,在其住所四周突然响起连片的爆竹声,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一直持续到天亮。因为难以入眠,第二天,翁同龢感到浑身疲惫,无精打采,进入考场后头脑昏沉,心神不定,考试答题也完全不在状态。

  想到状元之名就要落入孙毓汶之手,翁同龢既恼火又失望。正当他心灰意冷之时,蓦然回想起自己随身携带的两根人参,心情顿时大好。翁同龢立即从口袋里掏出人参放入口中慢慢咀嚼起来,在人参的浸润下,翁同龢顿感满口生津,元气大振。他执笔伏案慨然疾书,文不加点,无一败笔。加上翁同龢的书法潇洒俊逸,自成一家,答卷字迹工整,直至考试结束,翁同龢都保持着良好的心态。

  殿试结束后,孙家沾沾自喜,以为不久之后府邸门楣之上将会挂上状元及第的牌匾。却不料,揭榜那天,高榜得中的不是孙毓汶而是翁同龢。因为吃人参提振精气神而最终考取状元的趣事很快流传开来,成为道光年间的一段佳话,翁同龢也被时人赐予“人参状元”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