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赵昜先生

  □马永信

  我于1990年8月到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机关工作,没多久就认识了赵昜先生。当时他已有70多岁高龄,是社省委会的副主委并兼任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主任,同时还在浙江医科大学上班。后来,我担任了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的联络员,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他,这样一直交往下来,不觉已有30年。

  2020年11月21日4时56分,赵昜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103岁。虽说人总有一死,能活到这样的年龄实属不易,但赵昜先生的离世,还是令我感到非常的悲痛和不舍。在这里,搜集和回顾他的点滴往事,以表达我深切的怀念。

  一

  赵昜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学和心电学专家,他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1968年,他在国外杂志上首次翻译引进了“心电学”这个词;1982年,在浙江医学会的支持下,他在国内首创了《心电学杂志》,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声誉;1986年,在他的努力推动下,我国第一个心电学学术团体──浙江心电学会成立;1988年,由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出面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心电图专业学校——中华心电图业余进修学校,他历任校长和名誉校长,培养了大量的心电学专业人才;1995年,在他不懈的奔走努力下,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心电学专业……

  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心血管和心电学事业,尤其是他在耄耋之年,仍奋斗不息,屡获殊荣。1994年11月,在广东湛江召开的中国心功能学会第二届委员会议上,77岁高龄的赵昜先生被授予中国心电图“特殊功勋奖”;1997年,中国生命科学学会心电学会成立,他任首届主委。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在2002年至2014年间,赵昜先生当时已是八、九十岁高龄,他还先后坚持审阅并指导编写了《心律失常梯形图解法》《心脏电生理现象与图解法》《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动脉硬化与心血管病诊疗进展》《临床心电学词典》等书籍,为我国心血管和心电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推动我国心电学全国范围内的交流和协作,使更多的年轻人能提高业务水平,在上世纪90年代,他不顾年事已高,连续多次发起并亲自主持了“全国中青年心电学论文交流评选会”。每次会议,都有二、三百名中青年心电学工作者前来参加,收到几百篇论文,他总是仔细审核每一篇论文,加以批评指正,并亲自主持评选。

  赵昜先生的名字已与我国的心血管和心电学事业的发展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二

  赵昜先生于1956年参加九三学社,是我省早期的社员之一。历任九三学社浙江医科大学支社主委、九三学社浙江省工作委员会委员。1984年10月,任九三学社浙江省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委并兼任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主任,1988年第二届省委会时连任,直至1992年第三届省委会时从副主委岗位上退下来,任名誉副主委,但继续关心着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的工作。他还担任第四至六届浙江省政协委员,积极参加政协的各类活动,认真履行委员职责。

  他为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的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1980年民主党派恢复活动不久,他当时担任浙医大支社主委,大力发展新社员,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专家参加到了九三学社的队伍中,后来多位成为了社省委会的领导。1982年,他开创了九三学社支援余杭医卫事业的工作,每年都有计划地派出社内专家到余杭相关医院进行查房、病例(案)讨论、学术讲座、X光读片、手术示范等,帮助当地医卫人员提高业务水平,此项支援工作一直持续了20多年。他还亲自带领九三学社医卫专家赴云南支边帮扶,赴丽水等地开展支农活动。由于各方面工作成绩突出,1984年,在九三学社中央的一次会议上,他作了典型发言,介绍浙医大支社的工作,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支社也多次荣获了各类先进,受到表彰。

  除兼任九三学社省委会举办的中华心电图业余进修学校校长外,他还曾兼任社省委会举办的另外一所培训学校——浙江九三医师业余进修学校校长,本着“需要、可能、多样、实效”的原则,开办了多种医师培训班。

  三

  1993年的一天,赵昜先生特地把我叫过去,说是他参加九三学社已38个年头,要对我讲讲他与九三学社的故事。听老人娓娓道来,我全面地了解了他对组织的深厚感情以及他这38年的不易。我认真地梳理后,形成了《九三社员卅八年》一文,以他的名义发表在社省委会当时的机关报《浙江社讯》上,占了一个半版面,影响了许多社员。

  离开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副主委岗位后,他的工作并没有停下来,对社的关心也一点都没有减少。有什么事情需要联系,他会经常叫我过去。他多次在杭州主持举办心电学研讨会时,也都叫我去帮忙,我帮他一起忙会务、写讲话稿、会后写报道等,他都给我许多的肯定和表扬。虽说他是兼职领导,但与我们机关的许多同事都很谈得来,因为他从来没有一点大教授的架子,与谁都很好说话,大家都很尊重他,有什么需要机关帮忙的,大家也都很乐意。

  已记不起到了哪一年,但至少是已近百岁时,赵昜先生终于停下了心爱的工作,住进了医院。我坚持每年都去看他,见到我他总是非常高兴,哪怕到最后不能用语言表达时,他也会用点头和微笑示意。

  2020年初,我去医院看他时,感觉他的身体情况已不大好,心里一直牵挂着,几次都想再去看看,但因为疫情的原因没能如愿,没想到那次见面,竟是最后一次。

  赵昜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对九三学社组织的深厚感情一直感动着我。他的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格、忘我的工作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