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二题

  □蹇庐氏

  原生态中的光芒

  看电视剧《山海情》,真是一种享受!它所给予的精神上的愉悦,非常的惬意和美妙,当然,更多的是感动,既有一种泪流满面的动容,更有一种心潮澎湃的激动,为剧作所呈现的生活、塑造的人物和揭示的精神而感动。

  剧作所呈现的生活场景,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本真,那种原生态——扬起的沙尘仿佛穿过屏幕吹到了我们脸上,马喊水嘴里嚼着枝叶,仿佛我们也尝到了苦涩中的清香;李水花碰见青梅竹马的马得福时那种被命运折磨而内心又饱含着希望的苦笑,闭上眼就浮现在面前,还有涌泉村老支书那一个不由分说的甩鞋动作,凌一农教授的“倔”和“直”,陈金山这个扶贫干部的“急”和“精”,原生态到似乎观众就生活在他们中间,与他们同忧愁、同欢乐,同苦恼、同奋斗,他们淌着泪,仿佛就流在我们脸上;他们开怀大笑,仿佛就是我们自己的笑声回响在客厅。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生动、亲切,或者有趣。每个人,不管如何的艰难困苦、历尽磨难,如何的忧伤、悲痛,都是活活泼泼的,都是“这一个”。

  这部剧是“这一个”,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这一个”。我觉得,这,皆缘于其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显然,这得益于他们现实主义的创作思路和创作作风。

  孔笙导演介绍说,他们刚拿到“主题”时——这确是一次“命题作文”——感觉无从下手。如果创作团队拿到主题后,“驻扎”进宾馆,胡侃海聊,然后设计人物、编撰故事,那么,这种闭门造车,结果很可能是对主题的生硬甚至是离谱的图解,然后,就是糟蹋掉一个庄严的主题。导演和黄轩、张嘉益、黄觉一众创作团队却“反其道而行之”——与其“苦思冥想”,不如直接“开赴”西海固、闽宁镇,扎进生活,投进生活的怀抱,与西海固、闽宁镇干部群众同劳动同吃住,感受他们的艰辛和努力,体会他们的苦恼和开心,边观察边感受边创作边完善,就这样,《山海情》破茧而出。

  然而,剧作又并不是随意地摭拾生活、摭拾故事,也不是对故事的简单编撰、对生活的无脑还原,而是处处有戏,满屏是戏,且故事充满了张力,有曲折的情节,有迭宕的故事,人物则都个性鲜明,形象生动,更重要的是提炼了精神——那一种不为生活压垮而要努力改变命运的精神,主题也就在剧情的次第展开与人物的眼泪和笑声中跃然而出,或者说在涌泉村父老乡亲百家宴上的欢声笑语中得到了升华。

  自然,作为生活的真实呈现,剧作充满了“土”味,故事很“土”,场景很“土”,人物很“土”,话也很“土”。同样很自然的是,作为生活的艺术再现,正是在深入挖掘的过程中,“土”里隐藏着的金子闪耀出了光芒。

  这种光芒,就是现实主义作品能够温暖和鼓舞人心的热度和力量。

  每个人都是主角

  《山海情》给人的享受,既是故事给予的,同时也是一个个人物所给予的。这一个个“这一个”,他们的嬉笑怒骂、喜怒哀乐,就在耳边、眼前,似乎他们骂人时的唾沫星子也喷到了我们脸上,他们开怀大笑时一咧开嘴就让我们闻到了浓浓的蒜味。

  一个个“这一个”都是那么栩栩如生。

  我觉得,剧作中,没有主角配角,每个人都是主角,只不过,像马得福等几个角色的戏份较多些罢了。然而,在内容的分量上,都是主角,与平常意义上的主角,不相轩轾,自然,这不仅仅指的是“老戏骨”们出神入化的精湛演技。马得福,不用说,是移民扶贫、脱贫致富的代表人物,他的奋斗,也就是无数西北干部群众奋斗的缩影;剧作里,也是靠他巧妙地连接起了涌泉村村民与扶贫干部,通过他的身影展现了涌泉村与金沙滩两个场景。马喊水,既是得福、得宝的父亲,又是涌泉村代理村长,一个精明能干勤劳又处处透着憨厚、诚实和滑头的农民,“撑”起了涌泉村,靠着他的威望和协助,吊庄移民终于在曲折、困难中顺利完成。得福的弟弟得宝,年轻气盛有勇有谋,一个不满现状,一心想改变命运、改变人生的青年,从不气馁,拼死苦干。扶贫队伍里,凌一农教授,一心为农,为农民致富劳心尽瘁。陈金山,那个从东南沿海奔赴荒漠沙滩,方言之间“鸡同鸭讲”的扶贫干部,情感与西北农民心心相印,念兹在兹的是如何迅速让“苦甲天下”的农民走上致富之路。还有支教涌泉村的白校长,憨厚朴实又倔强执着,蜡烛般燃烧着教书育人,一生奉献给了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还有李水花,一个被命运折磨的女人,她从少女到农妇的变迁,也是不屈服于命运、不断奋斗以追求幸福生活的嬗变过程。即便是李大有,算是“刺头”了吧,有点小狡黠小自私,也是在尝到移民搬迁的甜头后,心悦诚服、痛痛快快地参与建设金沙滩。

  故事终究是人的故事。没有一群人物来丰富剧情,各异性格的各放异彩,剧作不可能这么生动精彩;或者说,正是群像的多姿多彩,成功演绎了扶贫脱贫的宏大叙事,包括通过塑造白校长这一角色,成功地演绎了不折不挠地努力开展知识脱贫的宏大叙事。

  由此,更进一层说,在扶贫脱贫的道路上,正是所有的人,马得福、马得宝、白麦苗、李水花、凌一农、陈金山、张主任、杨县长、吴主任……他们在共同梦想的牵引下共同奋斗,实现了扶贫脱贫的伟大成就,精彩诠释了这一共和国历史上、人类历史上庄严的主题。

  “戏里”,他们都是主角;“戏外”,他们同样都是主角。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需要每一个人担起主角,付出努力、作出奉献,美好幸福的生活也应该让每一个人享受。

  这或许也是我们更需要在这部现实主义精品力作中挖掘的艺术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