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多些“软教育”

  □游宇明

  忝列于老师的行列,最怕听到的是诸如“某某同学因为学业成绩自伤”“某某同学杀害父母”之类的消息。限于客观条件,我很难弄清事情背后的真相,但有一点,我觉得无法回避:中国式教育,有时真的太硬!

  硬教育是用言语或行动直接表达教育者意图的教育,通常有表扬鼓励、批评处罚等手段;软教育是暗示教育,即老师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间接告诉孩子:你应该如何为人处事。

  无可否认,硬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它对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学业提升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孩子就像瓦坯,老师必须通过教育将其“形状”捏制好,否则这瓦坯可能成为废品。而要捏制好瓦坯,必须有一定的规范。何况,青少年心智未健全,容易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有时这错误还可能很严重,此种时候,老师施以硬教育,该批评批评,该惩罚惩罚,也能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

  然而,光有硬教育,孩子跟老师在心理上容易产生隔阂,因此软教育也就有了广阔的市场。

  最近去外地一所学校做了个文学讲座,我发现这所学校每个班级教室外的走廊上都栽满了绿色植物,有三角梅、兰草,也有小白菜、小辣椒。问陪同的老师,才知道这是学校大力提倡的。鼓励孩子们在教室外走廊上种花草、蔬菜,至少有三种意义:一是生态教育,让学生珍爱大自然的一切;二是生命教育,使学生看到植物成长的不容易;三是劳动教育,令学生能够明白劳动创造世界,这“软教育”真是一举三得。

  为了配合讲座,学校从网上买了些我的书,并请我签了自己的名字。我正埋首在一本书的扉页上,校团委书记拿了另一本书给我,请我在签上自己名字之后再写上一个孩子的姓名。我后来才知道,该学生非常热爱文学,在校时就在作业本上写长篇小说,现在已经考上大学。孩子都上了大学,仅仅因为热爱文学,中学母校的老师还如此牵挂她。我们不难设想,得到这本书之后,那个孩子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激动?我们也不难设想,知道此事后,正在这所学校读书或已经毕业的其他孩子对母校和老师会抱着怎样湿润的感情?

  在我看来,软教育的意义不可估量。它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老师实施这样的教育,孩子不会觉得你是在上课,而只是认为这样很好、很有意思,人是理性的,待孩子回过神来,明白师者的苦心,他就会高高兴兴去配合。

  人活在世上,都希望有面子。孩子出现品德或学业上的问题,老师当众指出来,自然也不能说不是善意,但如果选择委婉的方式,效果肯定更好。呵护孩子的尊严,他们改起错来就会变得格外痛快。一个人“情商”高不高,其实不是比谁的感情丰富,而是情商高的人更愿意或更擅长用富有人情味的方式解决问题。孔子是公认的古代教育家,我们读《论语》就会发现,孔子对学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明确要求,比如他希望学生勤奋、忠诚、善良、包容;期待学生在学习上举一反三、懂得一个知识点与另一个知识点的联系。但孔子同时是柔软的,马厩起火,他说的一句话是“伤人乎?”问学生各有什么理想,无论说得合不合他的口味,他都予以包容。随了这样的老师,你会不成长吗?你会不快乐吗?

  教育者不是高高在上的裁判者,真正的老师应该兼具长者的理性和朋友的温婉。当教育愿意放软自己的身段,它才可能长久占据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