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数字鸿沟”,要弥合!
![]() |
□民革杭州市委会
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加快推动数字乡村发展,着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培育信息时代新农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央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并发布《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浙江省也把数字乡村作为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重要内容。杭州市应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紧紧抓住作为全省首批(2020年)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市的契机,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应用,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
基本情况
信息化乡村基础建设不断夯实。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振兴行动,行政村4G网络全覆盖,百兆光纤接入率达100%。重点产业园区、乡村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等领域5G数字化示范应用有效推进,淳安县新建成5G基站289个,县城、高铁站、下姜村三个重点区域实现5G网络全覆盖。完成农业土壤资源、农业“两区”、精品村、农业规模主体等数据编目,市级农业数据中心和综合平台初步构建。
数字化农业经济转型初见成效。重点打造了托普智慧农业、天演维真等一批研发实力和行业带动居全国前列的数字农业领军企业。累计建成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37个、智慧农业示范园区18个,在建高水平数字农业示范园区6个、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7个。完成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108个,在建以数字应用为重点的高水平美丽牧场12个,逐步形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可复制推广的应用模式。农村电商活力不断增强,累计建成省级电商镇29个,农村电子商务村182个。
现代化乡村基层治理扎实推进。高标准推进“雪亮工程”,基本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农村全覆盖。持续推动“基层治理四平台”向村级延伸,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初步建立主题数据库,网格巡查任务完成率100%,上报事件办结率达98%。近90%县(市、区)建有省级、市级或自建农村“三资”管理系统。全市网上公开党务、村务、财务全覆盖,85%以上县(市、区)配备完善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全市智慧党建1+10应用场景和网络党课教育全覆盖。
智慧化乡村公共服务全域推广。持续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进“移动办事之城”建设向乡村延伸,益农信息社行政村覆盖率100%。通过跨领域、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业务协同,行政服务事项网上办、跑零次占比均达到100%。全部实现各类涉农补贴等政策的信息化精准推送,基本实现“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75%县(市、区)配备省级乡村民生保障信息系统、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结算系统。
数字化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力。推行城市大脑数字驾驶舱“五级机长制”,构建全面覆盖、统一调度、信息共享、动态更新的精准数字治理系统。全市已建成204个数字驾驶舱,其中移动端驾驶舱86个,大屏端驾驶舱118个,覆盖全市58个市级单位、15个县(市、区)、31个镇街。全市主要“菜篮子”产品生产数据和西湖龙井茶监管数据纳入农业农村部门驾驶舱,根据生产保供要求设置三级预警,为部门决策、产业指导、品牌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困难和问题
顶层设计有待优化。杭州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数字乡村建设的概念和目标还不清晰,尚缺乏系统性的整体规划布局、统一的建设规范和标准、强有力的统一协调机制,城乡统筹、共建共享、务实高效的运用还未有效集成。
数字赋能不够顺畅。乡村领域数据采集成本高、难度大、质量不容乐观,各个条线的数据下不到“块”上,难以形成有效应用。数字产业化尤其薄弱,城市大脑集成的乡村领域数据深度利用和分析研究不够,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服务全产业链和产业融合效能不高。
保障投入有待加强。市级财政没有农业农村数字化专项资金安排,县(市、区)的财政资金投入普遍偏少。各地数字乡村信息平台建设与运行总体上以外包为主,人才引进、激励机制还不健全,技术支撑和人才短缺,技术应用所依托的职业农民、新农人、农业技术专家培训教育不足。
区域发展不够平衡。每个地区都有特色亮点,也有不少乡镇、村社做出了典型,但具备市域推广条件的数字化应用较少,盆景难以发展为风景。全市县域、镇、村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应用水平较高的多在余杭、临安、建德等地。
对策建议
理念先行,找准数字乡村发展定位。一是树立领先理念。杭州要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就应该在乡村振兴方面走在前、做示范,数字乡村是题中之义,应切实树立数字乡村建设“全国领跑、全省领先”的意识和担当,努力打造数字乡村杭州模式。二是强化数字理念。杭州是“互联网之都”和“数字经济第一城”,并以“数智杭州”作为“十四五”期间发展导向,应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的底层应用,把数字理念和思维贯穿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三是深化用户理念。不能仅仅从方便政务工作的角度来谋划数字乡村建设,而应把满足群众所需、赋能乡村振兴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现代化,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重点突破,解决数字乡村建设难点。一是完善体系建设。加强研究和设计,形成科学、系统、完备的数字乡村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等不同层级的职能和分工。建立完善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二是打破数据壁垒。建立政府数据统一采集与共享共用机制,研究制定有关数据采集规范和软件应用标准及实施细则,避免各自为政、数据孤岛和重复采集、多投多建。并形成与数字城市、数字浙江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决策支持、网络安全在线互联的有机整体。三是提升应用水平。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综合利用,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灾害预警、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市场波动预测与经营科学决策水平。加快乡村公共服务领域的数据建设与信息共享,推动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数字化。
示范带动,引领数字乡村发展方向。一是做强典型示范。加强引导、支持和宣传,做强做优县级试点,提升临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和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德全国首批乡村治理示范县和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余杭与桐庐全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等建设质量。二是总结优秀经验。精心总结提炼试点项目的亮点和经验,努力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可复制推广的应用模式。在做好上述国家级、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建设的基础上,推进数字示范村镇建设,以点带面推动数字技术在乡村产业发展、产品流通、行业监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核心业务应用全面推广。三是加强引领带动。落实主体责任,将数字乡村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重点工作任务从基础设施、数据融合、示范应用、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分别确定牵头单位,负责相关领域工作的协调推进和分解落实,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工作合力。
要素保障,夯实数字乡村发展基础。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提升完善乡村宽带等网络基础设施。推进杭州城市大脑的数字乡村治理驾驶舱建设,完善重点产业、重点村全域监控、村集体资产监督数字化管理、农村宅基地数字化管理、美丽乡村建设、“一村一品”、村落景区、乡村“智慧窗口”等各环节融合应用。二是加强各级财政投入。打造省、市、县、乡四级配套资金支持体系,重点支持公共服务平台、数据中心等建设,强化资金激励引导作用,逐步培育形成数字乡村建设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多元化组合投入、相互竞争的格局。三是强化相关人才培养。加强农民信息素养培训,通过农民教育和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把信息化知识技能和数字化基础应用技能纳入重点培训范畴。以数字乡村建设和阶段性成果为载体和动力,把“被培训”转化成“有需要”,在实用好用的场景应用过程中以事炼人、以事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