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清末杨家埠木版《春牛图》

清代杨家埠木版《春牛图》年画

  □周小林

  作为传统的农耕社会,对于中国古人而言,立春不仅仅是个节气,更是个重要的节日。立春这天,上至宫廷禁中下至各县府衙都要举行盛大的行春仪式。而仪式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打春牛”。即将事先准备好的土塑春牛牵至府前,由专人鞭打土牛,故立春又叫“打春”。打春习俗实际上是古人通过鞭打土牛这种形象手法,策励人们一年之始要勤于农事,是一种“催耕”之意,其中也包含着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意愿。南宋诗人杨万里曾观看过打春牛的场景,并写下这样的诗句:“ 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缘蓑笠青篛。”后来,民间出现一种雕版刻印的《春牛图》,作为一种用来预测当年降雨量及农事收成的图鉴。而木版年画艺人则将这一题材运用于年画创作,藏友吴先生便收藏了这样一张清末的杨家埠木版《春牛图》年画。

  这幅木版年画中,春牛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只见一头膘肥体健、弯角似弓的大土牛,浑身披红挂彩,好不威风。土牛的身后,一个头扎双髻童子模样的人,身着青衣黄带,手执鞭杖正在鞭打土牛,这便是芒神。由于芒神掌管农作物及草木,因此以芒神为《春牛图》的代表人物。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象征农历一年的三百六十五日。他手上之鞭长二尺四寸,代表一年有二十四节气。《春牛图》顶端刻印了一段非常具有民间气息的祝福语:“新春添喜福星来, 人人遇见大发财 ,庄农遇见好收成 ,买卖遇见财见财 ,出门遇见喜见喜 ,开市遇见福气来 ,修盖遇见发宅舍 ,人口兴旺无祸灾 ,有人遇着新春画, 运气顺妥银钱来”。与之相对应的是两个管事在争抢一名雇工,配文曰“丰收太平年 ,短工犯了难 ,东村好饮食, 西庄多给钱”。同时,年画上还有象征着富贵的财神像及马犬农具,春柳依依,燕子南归,报春花开,妇人裁剪,好一幅春回大地、人畜兴旺的热闹场景。

  据考,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流传于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的一种民间版画。自明代起,杨家埠艺人便创立了画店,到清代时开始兴盛,当地出现了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的盛况,杨家埠木版年画曾行销大半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