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远征回

  □李利忠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千余年来,人们对王翰的这首《凉州词》推崇备至。如明代胡应麟在其诗话著作《诗薮》中评此诗为初唐之冠,明“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在他的《艺苑卮言》中盛赞此诗是“无瑕之璧”,其弟王世懋则在《艺圃撷余》中认为,要选唐诗七绝第一,“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新唐书》本传称其年少时“豪健恃才”,“家畜声伎,目使颐令,自视王侯,人莫不恶之”,为人颐指气使,目空一切。唐代封演在其所撰的笔记小说集《封氏闻见记》中,曾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王翰“颇工篇赋,而迹浮伪”,曾“窃定海内文士百有余人,分作九等。高自标置,与张说、李邕并居第一,自余皆被排斥”,并于凌晨将名单张贴在吏部东街,“观者万计,莫不切齿”,一时沸沸扬扬,惹得不少人大为光火。尽管狂傲自负,但王翰“工诗,多壮丽之词”,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句,不难想象王翰在当时的名声之盛。

  王翰这首《凉州词》的具体好处,说来也就清代钱谦益弟子徐增在他的《而庵说唐诗》中有所探讨,他认为这首诗的妙绝处在顿挫,六顿一挫。六顿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一挫是“古来征战几人回”。当然,对于更多的人而言,这首诗的魅力,除表现了初唐人特有的奔放、旷达胸襟以外,主要还在于通过“葡萄美酒”,以及“夜光杯”“琵琶”等词语,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西域边塞风情。

  诗中“欲饮琵琶马上催”之“催”有多种解释:一说是催促将士出征,就像王昌龄《从军行》中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李颀《古塞下曲》中的“琵琶出塞曲”那样,将士们正准备开怀畅饮,马背却传来琵琶声声催促整装出发的乐曲;一说是以音乐催劝欢饮,相当于“侑”,李白《襄阳歌》“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韩翃《赠张千牛》“急管昼催平乐酒”,这两句诗中的“催”字都是促人痛饮之意,与杨炯《送临津房少府》诗中的“弦奏促飞觞”之意近似。另“催”字还有弹奏的意思,如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中有“催弦拂柱与君饮”句,这里的“催”字即为弹拨。比较而言,自然是以将士们远征归来,军中设酒作乐,举行庆祝宴会,琵琶弹奏起欢快的乐曲,疑似在催促将士们痛快酣饮为宜。而诗的后两句,豪迈中带有悲凉,无疑正是初唐男儿,满怀必死之心时的自我解嘲与宣泄。

  许多年来,诗中的葡萄美酒一直吸引着我。据说自从汉武帝时的张骞,在西域大宛首次见到葡萄和葡萄酒后,这葡萄和葡萄酒的酿制也一并传了过来。魏文帝曹丕就曾发布过一道诏令,赞美葡萄之美味。由葡萄之美味,他还提到了葡萄酒,认为若用葡萄酿以为酒,就比米酒还甘美,它的特点是善醉而易醒,于是说起葡萄与葡萄酒就会“流涎咽唾”。由于有这样的诏令,人们便以为其时中原已经有了用葡萄酿制的葡萄酒了,但也有人认为,谁知道这葡萄酿的酒是不是从西方,比如王翰诗题中的凉州或者更远的高昌运过来的呢?

  好在到了唐太宗时,中原能够酿制葡萄美酒已然确凿无疑。唐太宗击灭了麴氏高昌国,俘虏了其国王及臣子,被押解到长安的一众俘虏中,就有种植葡萄及酿制葡萄酒的高手。据说唐太宗依高昌法酿制成的葡萄酒,“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这让我想起,长久以来,杀人盈野的战争,其真实动机,或许远不如美酒的名义来得高尚。当王翰和他的战友付出巨大牺牲,终于得以品尝“芳香酷烈,味兼醍醐”的葡萄美酒,在醉卧沙场的那一瞬,也许会觉得这远比开疆拓土更值得他们为之九死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