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裆裤
■王丰
家里珍藏着一张我4岁那年的照片。
一顶小帽,两手各捏住只小皮球,皮球斑斑点点,像豹皮。穿一套碎花衣裤,裤是背带裤,开着裆,一脸正经,不苟言笑。照片背面写着一行钢笔字,是父亲的亲笔,字为:“王嫩苟四岁,拍照于唐村物资交流,10月份。”唐村,当年是淳安县属下的一个区。照片已泛黄,父亲留下的墨迹清晰可见,字字骨坚肉丰,每次端详,离去30余年的父亲如在目前。
王嫩苟是我参加工作之前的名字,父母亲生养我之前,已养了一男一女,可惜,到了五六岁都死了。为养活我,就给我取了个贱名字——“嫩苟”,嫩苟者,小狗也。到如今,村子里上了年纪的还叫我嫩苟,从不叫我现在的姓和名。
我喜欢村里人叫我“嫩苟”,这名字陪伴我从幼儿到少年再到青年,一路走来,亦一帆风顺,感谢它的一路陪伴。
还要感谢陪我多年的开裆裤。
过去农村里,好多事都往贱里拉,也不忌讳什么。按理,我4岁了,照张照片是不应该穿开裆裤的,就那么“咔嚓”一下,开裆裤下之物,就永久露着了,多不雅观。
可小时候我穿的裤子都是开裆的,这种裤子老家叫“掰裆裤”。可能的意思是裤裆那儿是分开的,掰成两片了。这么叫也颇贴切、形象。和我年纪不相上下的村里人,有男也有女,小时候都穿开裆裤,开裆裤拉尿拉屎干净利落,裤带不需要解和系。男孩子,小便紧了,大庭广众前,掏出小鸡鸡撒起来,还不安分地边拉边左右晃动,皮管浇花一样。还比赛着拉尿,看谁拉得高、拉得远。
还有恶作剧,见一群蚂蚁搬家,双腿一迈,冲着蚁群“哗啦啦”一阵猛浇,滔滔之水把它们冲刷得晕头转向。
同伴大笑,彼此一乐。女孩很含蓄,寻找隐蔽场所,不让人看见。
当年生活艰辛,一条开裆裤从春暖穿到秋寒,冬天雪花飘,勉强添上一条,冷风把两条大腿都吹成紫色,冰到心里去。
一条开裆裤老大穿了传老二,老二传老三,老三传老四,一直穿到补不上手,可谓“鹑裤百结”。
国人穿开裆裤的历史很早。
裤也作袴、绔。
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裤只有两条裤管,上达于膝,下及于踝,可以护胫保暖,但膝盖以上的部位并无遮蔽,故衣、裳、裤三者并用。春秋战国以后,裤的形制增多,通常将裤身接长至腰,两股之间连缀一裆,裆不缝合,谓之“穷袴”,即开裆裤。1982年,在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一条凤鸟花卉纹绣红综绢面绵裤,由裤腰和裤脚两部分组成,裤腰四片横向连为一体,裤脚四片,左右脚各两片,裤脚上部各拼缝两块方形面料折叠做成的裤裆,形成腰部连属,上有分裆,下有裤筒的开裆裤。其结构简洁、工艺高超,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裤实物中发展较为完善且具有典型特征的开裆裤实例。这种开裆裤在历史上沿用时间最久。
中医对小孩子穿开裆裤是有理论的。
明代医圣万密斋的育儿秘旨里说道:“头要清凉背要温,露其下体养真阴。”“童子,裳不裘帛。下体主阴,得寒则阴易长,得温暖则阴暗消。”什么意思呢?裳,下体的衣服;帛,温软甚于布;裘,皮衣,温软甚于帛。也就是说,小孩子下体要穿得薄,你在下面不能用厚厚的棉絮裹,更不敢下面穿皮衣。如果下体包的太紧,阴就消掉了,这一消,会导致阳长得过快,将来会导致他阳的不足,别看现在长得快,以后可能就长不高啦。不管是男孩女孩,想要生长发育比较好,下面一定不敢穿多。
历史的河流向前流淌,人的生活朝代更迭。
如今育儿,不需把屎把尿了,“尿不湿”一裹,万事如意,就是穿着开裆裤,也无丑可现。
如今的孩子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