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月清风酒一船

  ■周维强

  黄侃,字季刚,专治声韵训诂之学,承续太炎先生学问,近世学术史常以“章黄”连用,也说明黄侃学问在章黄学术脉络里所起的影响。

  黄侃年轻时在东京也翻译过英国诗人拜伦《赞大海》《哀希腊》《去国行》等数篇作品。时当清末。这几篇译作,《赞大海》用了四言古体,其余均以五言古诗体翻译。知名汉学家周策纵先生1973年5月28日致潘重规信里说黄侃译笔“典雅绝伦”。潘重规系黄侃及门弟子,又是黄侃女婿。

  周策纵先生自己也曾以白话翻译过拜伦的《哀希腊》。他在这封信里说自己“三十年来抄集各种《哀希腊》译文,共得十一二种,差称完备,久欲印成小册。”周策纵写这封信的十多年前,也曾将这个集子给周法高先生看,周法高先生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成就很高(法高先生1915年出生,策纵先生1916年出生)。周法高以为这样一个《哀希腊》各译本汇集而成的书,“其事太小”,言下之意,这样小的题目,出版意义不大。不过周策纵自己还是觉得做这事有趣味,他给这书暂定名《拜伦〈哀希腊〉诗中译集论》。但直到周策纵先生2007年5月7日在美国加州寓所里去世,这个集子也还是没能出版。严志雄编订的《周策纵教授著述目录》记载:“《拜伦〈哀希腊〉诗汉译汇集》。1956~59年编,兼新译与注(未刊稿)。”这份“著述目录”刊布于2007年秋季出版的《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7卷第3期,这一期是周策纵教授纪念专辑。

  看周策纵先生的著述目录,未刊稿也是挺多的,以策纵先生编著的中文专书为例,列进著述目录的30种之中,未刊稿就有10种。这儿有几种情况,有的可能是未定稿,有的是书稿被毁失,有的是家族“世次录”,有的虽已定稿,但还没有出版公司或报章杂志给予接纳,比如这册《哀希腊》汉译诗歌的汇集本就属于定稿而未能出版的。周策纵先生是海内外著名的汉学家,在中国现代史、中国古典语言文学等领域建树颇多,博士学位著作《五四运动史》已成经典作品,生前系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文系终身教授。以周策纵先生这样的高才大名,未刊稿这样多,也可知周先生在做研究和撰述时,可能首先是本着自己以为有趣味有意义而作,而不是事先就抱着必出版的目标。这是做学术的一个态度的显示,是以功利为第一,还是以学问为第一。周策纵先生显然是以学问为第一。这不是说不看重出版或发表,而是说在主观上首要的是以著述为乐事。

  或曰策纵先生衣食无忧,故可为学问而学问,不以发表与否为第一目标。这恐怕也不能成为理由。抗战前后任教辅仁大学的周祖谟,1945年10月23日在北平致柴德赓的信里说自己“穷困几无以自存”,“物价一日三涨”,为维持全家生计,“当卖俱尽”“只剩了几件旧衣裳同一篮子破袜子和几本没人要的破书……其所遭之困窘已可想见”,可即使这样,周祖谟还是不倦于著述,在同一封信里,他报告柴德赓“小弟而今只知道自勉,所幸治学的范围就前稍广”,说自己要写成的书有《说文校笺》《方言校笺》《释名笺疏》《等韵学》《中国文字学史》《比较训诂学》,“而最有意思的是《洛阳伽蓝记校注》”。周祖谟先生其时生活窘迫,仍然以学术为志业。这或也说明以物质生活宽裕与否为托词,也不一定能够成立。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人文学术,有时候恐怕还是要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是不是真的有兴趣。真的喜欢,真的有兴趣,恐怕就会孜孜不倦乐此不疲,而不至于“小人穷斯滥矣”。“明月清风酒一船”,这是周策纵1978年暮春在威斯康星大学写七绝《题曹雪芹笔山小影》一诗里引的明人句子。这当然不是借来说曹雪芹的生活实况。曹雪芹西山黄叶村著书“石头记”,常落到“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顿境遇,可是这也不妨碍他有这样的著述诗怀。做人文学术的,有时也不妨要能抱持这样的境界,“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不独填词赋诗为然。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春秋
   第04版:说吧
明月清风酒一船
摘椰子的人
追瓜
梅子熟时栀子香
五月之晨
鸟窝
在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