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一版要闻

探寻吴兴历史经典产业文脉之源

  “江表大郡,吴兴为首”,湖州吴兴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风不绝、名家迭出,是中国丝绸文化、溇港文化、茶文化等重要发祥地,书画文化、建筑文化等也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300年的建城史背后蕴藏的是一座巨大的历史文脉宝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吴兴赓续历史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着力传承创新历史经典产业,成绩斐然。让我们一起探寻四个重要历史经典产业的前世今生。

  丝绸,源自一块绢片

  1958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浙江省博物馆对吴兴八里店潞村的钱山漾遗址进行了一次发掘,众多丝绸织物引发了国内外考古学界极大震动。其中一块长2.4厘米、宽1厘米的平纹三角形丝织物通过鉴定后,确定为距今4300年前后的家蚕绢片。钱山漾遗址因此被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

  吴兴丝绸源远流长。早在良渚文化时期,吴兴的先民就掌握了较为先进的蚕茧养殖技术和丝绸加工工艺。在这片土地上培育出的蚕种——“莲心种”,一颗雄蚕可以吐出长达1.5~2公里的丝线,挂上七八枚铜钱不断,是当时最好的丝。三国东吴时,吴兴郡“永安丝”成为入贡御品。唐朝武德四年,乌程县置贡御服“乌眼绫”。北宋仁宗年间,吴兴所产“湖缬”,其精美程度可与玛瑙相匹,蜀锦就是在“湖缬”的基础上仿制而来。明朝隆庆万历以后,朝廷奏折专用归安县所产“倪绫”。所以历代的湖丝成为朝廷入贡的必选之物。

  “任山川沧海桑田,唯传承亘古不变。”这小小绢片见证了丝绸穿越时空的悠久历史,也承载着跨越地域的文化交流。来自钱山漾的丝绸,曾跟随丝路行考察团走过亚欧万里长路,在米兰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丝绸之源”的魅力。而一代代的潞村人,也在家乡先后打造了“世界丝绸之源文化艺术村”“潞村绣娘工坊”等,让内心深处的“丝源”情怀绵延不断。

  如今的潞村,为了让文化和旅游更好融合,以丝绸文化为核心,不仅打造出“潞墩墩”品牌IP,还设置了养蚕、缫丝、织造、染整、剥棉兜等丝绸制作工艺体验活动。在潞村《典籍里的中国》陈列馆,游客动动手指就能体验汉服AR换装,还能与古代先贤互动“对话”。

  潞村将以打响“世界丝绸之源”品牌为核心,以“世界乡村旅游小镇”为载体,着力打造韵味深厚的文化旅游“吸金地”和长三角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不断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溇港,建出一个鱼米之乡

  吴兴文化离不开太湖,而太湖文化起源于溇港。

  溇港是一个专属于太湖的概念。一条条联通广袤内陆的南北向狭长河道,相隔不过数百米,密密麻麻地排布在长达200公里的太湖湖岸线上。

  溇港是古代太湖劳动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创造。水利界泰斗郑肇经教授评价:“(溇港圩田系统)在我国水利史上的地位可与四川都江堰、关中郑国渠媲美。”

  溇港始于夏商,早在与大禹治水同时代的吴兴先民防风氏,就开始了第一轮太湖治水。南太湖地区地势复杂,平原海拔2米左右,但是太湖西南方向35公里左右居然隆起了一座最高峰1787米的天目山,东西苕溪快速向东北方向奔涌,最终注入太湖。这些河流不治理会成为灾患,治理好了就会让南太湖成为沃土。

  防风氏治水的经验告诉后人,只要定期疏导山水入湖,这方平原能成为最好的粮食生产区。到了春秋战国,尤其是吴越争霸时期,沿着太湖岸线,形成了一个个小家族自行开挖入湖溇港的局面。春秋末年至五代十国期间,“十里一横塘、七里一纵浦”的综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到宋代,太湖流域“围田相望,皆千百亩”,溇港人家“稻米流脂粟米白”。

  太湖溇港系统由农耕、渔捕、商贸等元素统合构成一整套生态。吴兴被称作“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底层逻辑正是“太湖溇港”,“苏湖熟天下足”的“天下粮仓”的地基也是因为溇港系统的不断打造而夯实。

  2016年,太湖溇港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022年6月,全国首部太湖溇港保护地方性法规《湖州市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颁布。

  近年来,吴兴区围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打造了具有“新文明、新风貌、新力量、新生活”特质的“太湖新溇港”,让溇港风貌更美观,让溇港功能更合理,让溇港百姓生活更便利,让溇港文化更凸显。

  茶兴,起于一本《茶经》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茶和茶文化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是中国的“文化名片”,也是世界性的“文化符号”。

  吴兴享有“《茶经》故里”和“茶道之源”之美誉,其深厚多彩的茶文化在国内外具有鲜明的标志性和辨识度。

  吴兴是茶文化“双圣”之地。约公元758年,“一生为墨客,几世做茶仙”的陆羽,从唐代复州竟陵(现湖北天门市),辗转来到湖州,在杼山妙喜寺寓居多年,在此研茶、学茶和撰写《茶经》。《茶经》于公元780年问世,共3卷10章7000余字,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等的综合性论著,被翻译成日、英、德、意、韩等多种文字,译本达36种之多,成为世界茶学的奠基者与开创者。陆羽由此一“经”成名,被后人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有了“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的绝唱。

  禅隐于此的谢灵运第十四世孙、唐代著名诗僧释皎然则有《茶诀》问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提出“三饮便得道”,成为中国“茶道”第一人。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期间,在杼山上主持修纂了大型音韵巨著《韵海镜源》。以陆羽、皎然、颜真卿为核心的中唐文人群体以杼山为交游之地,将茶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从唐朝起,吴兴就成为我国茶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原点,世界各国茶团组织和茶人络绎前来研学访问和朝圣拜谒。

  吴兴的茶文化遗址遗存亦十分丰富。湖州市郊出土的东汉四系印纹“茶”字青瓷罍,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有“茶”字铭文的贮茶器具。吴兴区内有陆羽墓、皎然塔、三癸亭、苕溪草堂、青塘别业、桑苎亭、陆羽茶文化博物馆、陆羽古道等,其中陆羽古道201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古道”,2024年入选中国“最受欢迎古道”。近年来,吴兴区西塞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着力打造以陆羽禅茶文化为核心,石桥远钟、渔舟问渡、陆公遗风、石潭塔影、竹海写真、妙雨听松、韵海犀香、三癸亭、云想茶轩、妙喜寺等“十景”为依托的杼山文化园,已成为茶文化的新地标。

  吴兴名茶众多,底蕴深厚。温山御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已被列为贡茶,是江南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贡茶。历史上吴兴还盛产菰城旗枪、埭溪明前茶、三癸雨芽等名优茶。近年来,吴兴区精心谋划打造“吴兴羽白”区域公用品牌,做深做好茶文化赋魂、茶产业赋力、茶科技赋能的文章,“茶+旅游”“茶+康养”“茶+文创”等新业态新经济竞相涌现,茶产业和茶文化不断创新发展。

  笔墨,写就半部书画史

  书画,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自古以来便承载着浓厚的艺术底蕴和深刻的人文精神。在吴兴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书画艺术绽放出了别样的光彩。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吴兴文脉的“清远”。“清远吴兴”入书入画,可以说,“一部书画史,半部在吴兴”。

  中国书画史上很多重要节点,发生在吴兴,或有吴兴人直接参与。许多在吴兴活动的人物、产生的作品、发生的事件,在中国书画史上地位突出。历史上,与吴兴渊源深厚的书画大师多,有在吴兴寓居或为官的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苏轼等;吴兴本土的书画大家多,如曹不兴、张僧繇、赵孟頫、王蒙等都是开宗立派的书画才俊;引领中国画发展的艺术流派和风格多,如湖州竹派、吴兴画派等;大师传世佳作涉湖题材多,被誉为“湖州四帖”的书法瑰宝,即王献之的《吴兴帖》、颜真卿的《湖州帖》、米芾的《苕溪诗帖》、赵孟頫的《吴兴赋卷》,还有绘画作品中李结的《西塞渔社图》、钱选的《浮玉山居图》、赵孟頫的《吴兴山水清远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等。他们用自己的笔墨,为书画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书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最早在中国书画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的吴兴人,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宫廷画家曹不兴,以善画龙、虎、马及人物名冠一时,是“六朝四大家”之一。曹不兴有“落墨为蝇”的称号,这源于一个传说:孙权曾命曹不兴画屏风,他因误落墨点,便顺势绘成蝇状,孙权误以为真,竟举手拍打,足见其绘画技艺之高超。此外,曹不兴佛画技艺高超。他看到西方佛像后,便据以绘之,使佛像绘画在中国得以盛行,对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佛画之祖”。

  说到吴兴书画史,不得不提赵孟頫。赵孟頫书法圆润遒丽,被称为“赵体”,扭转了宋人书法只写行书、不能写工楷、更没有写篆隶的情况,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在绘画方面,他的画作题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花鸟皆能,提出了著名的“古意论”与“书画同法”,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被誉为“元人冠冕”,其画迹及画学思想引领元、明、清三代山水画坛,影响至今。其书法得意之作《吴兴赋》,见证了赵孟頫的艺术才华和故乡情怀,也传承了吴兴的文化精髓和人文精神。

  传统书画艺术长卷上,处处可见“吴兴”落款。特别是元代以来的书画史籍上,“吴兴”成了赵孟頫的代号,追随他的当地画家署款也都习惯带上“吴兴”,“吴兴”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区域性文化传承的象征。

  近年来,吴兴区政协以传诵经典、传承文脉为己任,充分发挥政协文史工作优势,深挖吴兴文化富矿,有效引领吴兴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先后编辑出版了《走读清远吴兴》五辑、《追寻吴兴文脉》系列,系统立体展现了吴兴的山水清远和深厚底蕴,并创新运用数字化思维和现代传媒制作技术,将《吴兴赋》制作成短视频,组织进村社、校园、旅游景区宣传推广,以政协之能助推吴兴文化旅游事业繁荣发展。

  (本文由湖州市吴兴区政协供稿)